这是第二次看《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
这次看的时候泪点依旧很低。我已经不记得第一次看是什么时候了,也不记得那是自己什么状态下看的。可能,那会我的情绪比较低落,需要注入一些东西。
当掉进一个深渊的时候,谁能为你规划人生?
母亲吸毒,狂热于酒精,还伴随着精神分裂;父亲也吸毒,也爱看书,是个与外界格格不入的怪胎。而丽思她自己最初也没上过学,连自己的清洁卫生都不知道如何处理,浑身散发着一股腐朽的味道。
住过福利院,看到了福利院里撕斗混杂的生活;也和和克里斯混过街头,乞讨过,也偷过便利店食物。
可是她是孤独的,她不知道存在的意义。直到流浪后回再次回到她妈妈所在的爷爷家,她才明白,母亲在的地方就是她的归宿。
她母亲的去世,打碎了她对家的向往,也彻底打碎了她心头最后的那根稻草。
没有地方可以去,也没有人愿意收留她。所有的安全感,亦或是希望中会失而复得安全感,随着母亲的消失,都消失了。
“母亲的去世狠狠打醒了我”,在争取读书机会的时候,她这样说。
生活对她而言已经糟糕透顶,她对生活也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但是却也越发激发了她竭尽全力去去撕开这个原生家庭与世界的隔膜的勇气和决心。
她知道,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习惯了依赖的我们,何尝不是因为依赖而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斗志。
从出生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开始被安排着生活,而且我们也很快适应了被安排着生活,而忘记了自己。
之前的一个很火的词,“垮掉的一代”,应该是对一代人-自以为很好却不知深处深渊,敲响了一个警钟吧。
物质丰富了,但是却更加焦虑了,压力也更大了。鸡毛的小事已然也可以成为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就连早起早睡,这个基本能力都需要靠着监督打卡交定金来逼迫自己去实现。人生如此被推着走,你不焦虑,谁焦虑!
被推着走都能有所前进,那我偏要看看自己主动竭尽全力往前走能走到哪里!
电影中,丽思,依靠自己的的努力-学习时最后走最先到,整夜地铁看书学习度过,洗碗赚钱时边洗碗边学习。。。。当然还加上她的“女权主义”特质-有思想有主见,敢于争取机会,最终,用短短2年时间就完成了四年的课程,实现了她到了最顶级的大学,看了最牛的书,听了最牛的课,学最牛的知识的渴望。
她爱她的爸爸妈妈和姐姐。但是原生家庭的无力选择,并没有让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垃圾-正如他父亲经常对别人说,“她是一个女权主义,很有自己的想法”。
没有抱怨,没有羡慕,没有畏惧,没有退缩。
“安全感”这个词对她没有任何威胁,她靠自己走出这个世界来到另外一个世界。
主动走出去,她亲手主动打破了偏见和质疑,让她知道自己不是垃圾。当然也让克里斯知道,她也不是垃圾。
(克里斯在影片中爱画画,也一度认为自己就那个样子了,可后面谢幕的时候,她也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和丽思依旧是很好的朋友!)
无论是身边的还是朋友圈,很多励志故事。情节很多类似,大多是因为各种因素,离婚亦或是受到诸多打击等等,跌入深谷之后,鼓足勇气,清零自己,主动走出来,最后赢得另一个世界。
读别人的故事,看别人的心情,很难做到感同身受。那期间身心的拷打,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一路走来的辛酸苦辣,也只会有他们自己知道。
置之死地而后生,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可是,很多时候,真实的状况可能就是,你根本没有到置之死地的地步,也没有到置之死地的决心。
所以,真实情况就是,我们渴望着向上,却又三分钟热血着;鸡血着也压抑着,始终处在一个死循环里面。也正是这种感觉,一点点吞噬着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身心俱疲。
之所以会这样,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没有勇气彻底和”安全感”决裂!
现在社群监督付费打卡,很火。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陷入自我恶性循环的群体,很多。
没有置之死地的勇气,社群监督也是一个好的方法。
但不管怎么样,都希望我们早日摆脱所谓的“安全感”,找到让我们主动置之死地的归宿。
2019年01月1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