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谁也不能成为你的镜子,除了你自己——认知迷失的陷阱:巴纳姆效应
见:
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弗拉(Bertram Forer)通过以上实验(弗拉实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故事:巴纳姆效应与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经常为此而忧心忡忡。母亲再三告诫对他来说毫无用处。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在屋子里,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我昨天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一起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级一级的爬上去了,等到我们下来的时候,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都被烟囱里面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然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是吗?”爱因斯坦一下子来了兴趣。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是啊!你知道吗?我当时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了,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的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然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是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因此,只在那里互联洗了洗手据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皮,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的对他说:“你知道吗?孩子,我给你讲这些,其实是想提醒你一下,无论任何人,都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你自己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即便是白痴都有可能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
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
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只要信息中存在自己认可的或与自己经历过的内容,人们就会往自己身上套。
大多数能产生巴纳姆效应的信息存在着“即此即彼”矛盾互补的逻辑;这种模糊的定义和表达,会产生即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错觉。
巴纳姆效应所导致的理性缺失的主要表现为:
1、认知谬误
简单来讲就是片面的态度,演变成对全面内容的认可或否决,即以偏概全。
2、逻辑失效
你不是在用逻辑解决问题,而是用逻辑说服自己。
3、注意力被感性主导
由感性引起的意识判断,会受到情绪的影响,造成的结果是:任何能够缓解情绪的内容都将会得到认可,而任何加重情绪的内容都会被否决。
如何避免巴纳姆效应:
1、学会面对自己
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2、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3、避免第一印象的心理定势
避免无意识的心理定势,最实用的方法是:自我否定!慎思思维快速判断得出的评价和判断,改变反馈意识。
3、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任何的观点和内容的正确,都存在特定的前提条件;比如说时间、场合、背景、环境等。找到这些内容正确的前提条件,是客观判断的依据。
4、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
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5、避免情绪判断
任何的判断和选择,都需要评估收益和风险,这种评估的正确需要理性作为主导,而不是单纯“好坏”的感受。
感:
这个感觉就像我读了一篇鸡汤文,以为我自己也是鸡汤文主角一样了。以为能靠着这一点点的知识就能改变自己了一样,而不考虑任何的其他的客观因数来指导生活。这篇文章就给我打了一棒。
思:
这和昨天摘录的见感思行当中的系统2好相似,都是需要有理性因数来主导自己的生活的,不然就很容易陷入认知迷失的陷阱之中。在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要确定自己的日常思考是用系统1居多还是系统2居多,虽然日常生活当中用到系统2很费力,但是也要逼迫自己能常常使用系统2来思考,不然就很容易陷入认知迷失当中来。
行:
觉察自己的思考方式是更省力还是学着用系统2来思考自己的行为举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