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到底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偏见?许知远说,看世界带着偏见,如果你没有偏见,你就没有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可另一方面,几乎所有人都在高呼的包容与自由,要求我们对所有形式的个人观点保持尊重。你瞧,连是否应该带着偏见本身就是一个会引起偏见的问题。
身处在什么圈层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带上这个圈层特有的偏见,可剥开这一层偏见是多么困难,不仅难在需要反思自己原有的认知,更难在带有偏见的声音往往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而不带偏见,很可能要么沦为漠不关心,要么沦为无能为力。
圈层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它过去以其他的名称存在着,比如阶级,帮派,甚至种族,地域。我们听惯了穷人仇富,富人瞧不起穷人,听惯了文化精英批判市井小民的低俗,而底层群众嘲讽文化精英的虚伪。每个人在自己的圈层中与他人抱团取暖,而对一无所知的圈层冷眼相待,对于有利益冲突的圈层更是极尽诋毁。
如果以一个人为圆点,他的朋友圈则构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圆,好多个这样的圆漂浮游走,断开或融合,膨胀或萎缩,形成了这个时代汹涌的潮水。
拿我这个圆点举例,我在这个暑假被身边的好友安利陈情令,喜欢上了魏无羡,同时又把对于魏无羡的感情投射在了饰演他的明星肖战身上。我成为了肖战的粉丝。时至今日我仍然不知道这对于我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在肖战超话里,我偶尔发一些美图或者视频,会有好多人点赞评论,说要一起守护这么好的哥哥。我很感动,毕竟这种身在集体中的感觉,自高中毕业后就难再如此强烈了。
那件事情发生,肖战被全网抵制,谩骂,甚至抹黑。我非常地心痛,我很想去向所有黑他的人反击,但我知道我不能,不能和不讲逻辑的人讲道理,不能和不讲良知的人讲道德。饭圈是一个圈层,饭圈恶臭是其他圈层对这个圈层的评价,饭圈内部的人觉得追星难道不是天经地义。这件事没有减少我对于肖战的爱,我反而期待他的下一次出场,就像多年以前说的,大家好,我依然是肖战。
但是,有一件事触发了我的反思,如果我没有看过陈情令,不是肖战的粉丝,那我在这次事件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不出意外,我会高举创作自由的大旗。我不关心这个明星怎样,不关心他的粉丝如何,哪怕我没有用过这个网站,我也会高举创作自由的大旗。毕竟,自由永远都不是一个狭隘的词语,而举报是。毕竟,轻松地站队就可以为自己赢得道德的制高点,扮演一个受到压迫的无辜群体前来伸张正义。这样的反思令我毛骨悚然,或许我以前从来没有真正懂得,何为换位思考。
而这次反思的起因是,在知乎上遇到一个干货类的博主,因为是同行就点进去看了他以往的回答。恰好有一个回答关于,你觉得肖战之后会糊吗?而这位博主的回答是:不知道,但希望他糊,看他的照片好像一个女生,这样的人在娱乐圈都能火。
我对于他的回答非常生气,凭什么一张照片就可以让你觉得某人就该跌落谷底,又凭什么你可以对别人的照片评头论足。但我又在想,我是不是听不得一点和我想法不同的观点,我是不是对任何不利于偶像的评价都会生气。仔细一想,好像是的,于是就有了上文的反思。
不知不觉中,我已身处肖战粉丝这个圈层,而且不自觉地维护一切有利于偶像的言论,而对于其他的深感厌恶。这是一件好事吗?难道对于一种事物的认同就必须认同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什么时候我才能走出狭隘的自己,不带偏见,不带立场地去看待与我有关或无关的事物?这样的抽离好难。
今天下午,看到了蹦迪班长推的一篇推文,三个网红的十年,讲了罗玉凤,章泽天,天佑三个人十年来的起起落落。吃瓜群众有过盲目的嘲讽,有过盲目的崇拜,有过盲目的鄙视,有过盲目的感动,而最终化为平静或虚无。不做看客,不想当然,不随便地评论任何人,不随便地把自己的困境或假想的损失归咎于他人或另一群人。路在脚下,自己走,即使世界支离破碎,也不要轻易地把自己归于其中的一块碎片,如果不得不选择一块碎片寄居,也要在心中勾勒世界的全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