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简友广场
聊书第十讲:杰克伦敦和《一块牛排》

聊书第十讲:杰克伦敦和《一块牛排》

作者: 相谈寒 | 来源:发表于2020-02-07 11:11 被阅读0次

    不知不觉已经十讲了,在这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写这种东西能让我的心静一些,在一个个精彩而没有病毒的平行空间里讲故事,也许会让我的朋友们也能有一点点释怀。准备在十讲后告一个段落,稍微思考一下,想想后面讲些什么。

    前面九讲说了一些比较冷的书,从技术上来说比较强,为了平衡这种倾向,最后一讲说一个传统的。杰克伦敦和《一块牛排》。

    说它传统,是因为他的小说代表了小说最初的目的和追求。对于小说作者来说,书写他的经历,向读者开放一个个知识领域,从而获得读者的认可和追捧,这就是最初的创作动力。所以小说可以最粗线条地分成两类,一是写读者从不了解的世界,二是写读者从未认真观察的世界。绘画中有个说法,“画鬼容易画犬难”,这两类小说,前者是在“画鬼”,后者是在“画犬”。“画鬼”容易是因为大伙都没有见过鬼,因此怎么画都行,“画犬”难则是因为大家都见过狗,所以画得差一点都不行。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客观,“鬼”同样很难画,原因有二:一是画出来要让人相信,做到这一点需要想象和构思更多的细节。二是要符合人们传统形成的审美,要对人性具有充分的了解。

    从美国文学传统来说,这两种类型的小说都有很多,写读者不了解世界写得最好的,应该说是麦尔维尔的《白鲸》,这个作品虽然很厚,但读起来并不枯燥,借用一个漫画里的概念,它创造了属于白鲸的宇宙,在这个宇宙里,理性从来都不是位于中心的,人注定是弱者,是对真理的追求者而非主宰者,所有我们认为正确的,有价值的,在那个世界里都被颠覆了。克苏鲁,或者说是非人的巨大力量,在那个世界里属于常态。从这个意义上讲,英雄注定是悲剧的,而这种面对无法战胜的力量而绝不后退的精神,对于此后这一支脉上的美国作家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海明威,杰克伦敦可以说是这种精神的最佳继承者和诠释者。

    谈到杰克伦敦,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是《荒野的呼唤》和《马丁伊登》这两部作品,讲的其实都是人在奋斗中渐渐成长,最终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这其中的硬汉形象对资本主义发展当中的人性起到了鼓舞的作用。而我个人最喜欢的倒是《一块牛排》这个作品,体量不大,也没有什么曲折离奇的情节,对很多有经验的读者来说,几乎是一眼望到底(至少我在拳击比赛正式开始之前就猜到结尾是怎么样的了。)但这个作品的完成度是惊人的,我记得最早看到这部作品时上高一,是在一部短篇小说选集上读到的,那个集子有七八百页,大概有几十篇小说,我现在记得起的只有三个短篇(另外两个有时间再说)。昨天重读这个作品的时候,却发现大量细节到现在还记得那么清楚,甚至读了前面两页,就能想起后面所有的内容,我记得的有汤姆打碎的指节、他手上膨胀过度而肿大的动脉,在打拳时用拳头去碰对手的二头肌,以及他厚厚眼皮下转动着的双眼。有些细节甚至是通用的,比如拳击手的耳朵容易因受伤而变形,在《一块牛排》中

    “至于耳朵,青肿得像花椰菜,完全变形了,扩充成以前的两个大,”

    而在海明威的《拳击手》当中

    “他只有一个耳朵,牢牢贴在脑袋半边。另一个耳朵只剩下个耳根。”

    这些细节都是实打实的写,没有一点投机取巧,所以人物站得很稳。反过来,这种扎实和细致的描写并不是像照相一样巨细不遗,而是精巧地穿插在主人公心理独白当中的,作者非常懂得绘画中“以白当黑”的道理,并不是把所有有关拳击的形象全都写出来,而是让主人公的感觉回忆占据主导地位,这个作品从一开始就定了一个很悲壮的调子:一个食不饱力不足训练不系统的暮年拳击手的一场关键比赛。如果取胜就拿回一大笔钱,如果失败,就连坐车回家的钱都没有。因为重要,所以需要盘算,所以每一步都在他的考虑之中,他不仅盘算自己,了解自己掌握的资源,也要估量对手,如何有效地利用对方的自负占据上风,因此这个过程写得极为曲折,从最开始的欲扬先抑到后来出其不意,再到后来的全力一搏,再到最后的困兽犹斗,每一处都勾勒得清晰可见,这种手段同时让人们在知识和心理两个层面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既让读者信服地了解到拳击这一领域当中种种不为人知的知识(其实有些并不准确,只是一种文学当中夸张的描述,这其中的奥妙很深,需要我们仔细甄别,就像我们读《盗墓笔记》获得很多有关盗墓的知识,但我们必须要知道,这些与真正的盗墓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所谓的“知识”其实是一种戏剧化的处理)又能让读者从中发现自己人生中的影子,产生一种同情和共鸣。、

    作者在客观描述与主观感受之间的无缝切换让这个作品有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几处拳击当中主人公的感觉令人欲罢不能。例如

    可是汤姆一挨到拳头,立刻就产生了过去他很熟悉的那种面前一片漆黑、一时昏迷的感觉。一刹那间,或者不如说,在一刹那的万分之一的时间里,他的生命停止了。在这瞬刻之前,他看见桑德尔闪出他的视野,后面背景上的一片注视着的白面孔也不见了;而一瞬之后,他又看到了桑德尔和背景上的那些面孔。他好像睡了一会儿,才睁开眼睛;

    这一段落不仅写出了汤姆在拳击时的真实感觉,更令全文的叙事产生了一种速度上的变化,犹如电影当中的慢镜头和静音处理,令读者有机会停下来对整个事件进行静观,反思人物在这一悲剧当中的感受。

    与此同时,作者虽然主写拳击手,但并没有过分地被这种主观感受冲昏头脑,而是充分利用各种周边的人物来体现人物的处境。这个作品当中写到了汤姆的妻子,经理,朋友,维持秩序的警官,台下的观众,以及自己的对手,把他们的态度当作主人公主观感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注释,这种手段在文学当中是非常常用的。例如茅盾在分析《水浒传》中林冲和洪教头在柴家庄比武一场时,就指出:

    甚至故事中的小插曲(如林冲路遇柴进及与洪教头比武)也不是平铺直叙的。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柴进出场这一段文字写得有声有色),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小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划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这个作品并没有把汤姆的失败视为一个个体的悲剧,而是描述为一种拳击手共同的宿命。通过汤姆对他的对手桑德斯的描述,不断地提示着读者,那是他年轻时的影子。汤姆悲叹道:

    他坐在那儿,好像着迷一样,怎么也摆脱不掉他眼睛里的青年的幻象。这些小伙子总是在拳击比赛里占上风,总是从圈子旁跳进来,大声地挑战;而在他们面前倒下来的,总是老一辈的人。他们都是从老一辈的人身上爬到成功之路上的。他们源源不绝而来,越来越多——难以抑制的、不可阻挡的青年——他们总是打倒了老一辈的人,然后自己变得老起来,走着同样的下坡路,而他们后面那些不断拥上来的人,永远是青年——这些新生的婴儿,长得雄壮起来之后,总是打倒他们的长辈,同时,他们后面又会出现更多新生的婴儿,直到永远——青年一定要实现他们的意志,永远不会死亡。

    我们看到了这个悲剧故事循环的方式,所有的人都是在和一个无法战胜的命运在搏斗,都犯着同样的错误,所有的经验都需要付出体力和伤痛的代价才能获得,作者对于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使得拳赛上升了一个高度,成为象征人类奋斗的代名词。

    总的来说,一个成功的短篇小说可以是结构精巧的,也可以是浑然天成的,《一块牛排》看似写拳赛,其实写的是人情,是人物的处境和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通过对这场拳赛的立体化分析,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艰苦与残酷,同时也体现出那些拼搏者所经历的苦难和失落,这部作品可以作为美国文学当中一个短篇经典,长久地散发着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聊书第十讲:杰克伦敦和《一块牛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tm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