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着李参老师和其他正能量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写的《精力管理》。今天和大家分享几点学习心得:
1、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都说时间管理是当今这个时代生存的必备技能,但这本书提出的第一个核心观点是管理你的精力,而非时间。什么是精力,精力就是一个人做事情的能力。书中拿普通人与顶尖运动员作为例子,顶尖运动员90%的时间在训练,为了10%的结果;多数普通人没有得到系统的训练,却需要每天有8-10小时的最佳表现,怎么可能啊!运动员有4-5个月的休假,而我们普通人一年不过几周假期甚至有些人全年无休;运动员平均职业生涯为5-7年,而我们普通人却要日复一日地工作30-50年。综上所述,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应该重视管理自己的精力!
2、精力管理,全情投入
实现全情投入需要我们将管理的焦点从时间转向精力,从避免压力到追求压力的转变,从“生活是一场马拉松”向“生活是一系列短跑冲刺”的转变,从“放松是浪费时间”向“放松是有效产出的时间”转变,从“以回报为驱动力”到“以目标为驱动”转变,从“依靠自律”到“依靠习惯”转变,从“积极思考的力量”到“全情投入的力量”转变,只有实现上述思维和行为上的转变,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状态。
3、精力管理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条:调动四种精力源。它们分别是: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人类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全情投入不只在单一维度,我们需要管理时间和金钱,也更需要管理好我们的体力,情感,思维和意志上的精力。
第二条:过度使用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这一点非常有趣,会颠覆我们以往的一些认知。过度使用会削弱精力,这个很好理解。而使用不足同样会削弱我们的精力,所以,要将生活看成是一系列的短跑冲击,在某些时候全情投入,在另外一些时间更新精力储备,以应对下一个挑战。比如工作了25-45分钟后,就起身喝点水,伸个懒腰,以及时缓解疲惫感,番茄工作法就是根据这个基本原理设置的。
第三条:突破自己惯常极限,系统训练
为了提高能力,我们必须突破自己的极限,模仿运动员进行系统训练。老话说:“人都是逼出来的”,当下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走出你的舒适区”。通过突破极限和恢复修正,我们可以在各方面得到成长,我们可以用训练体能的方式训练我们的情感、思维和意志。比如关于阅读,以前是从头看到尾,翻一遍就算读完了,现在是奔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找相关书籍,锁定几本书后,先了解作者的逻辑框架,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同时自己准备一个答案,然后和作者书中提供的答案相对比,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思维得到系统训练的结果。
第四条:积极的仪式习惯
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个人的理解是:形成一些固定的仪式习惯,保证我们的精力充沛。这里的仪式习惯最好就像我们平时的刷牙洗脸一样自然,不需要额外的精力去约束。
这让我想起前天看的一本书叫《微时间管理术》,作者是彼得.布雷格曼。他在书里提供了一套系统叫“每天18分钟操作表单”,操作如下:
1、每天早上,打开电脑之前,用5分钟,问自己:今天在5个焦点领域(自己最关注的5个目标领域)我能做什么?做什么会让我觉得高效率且满意?把它们从代办清单中找出来并排进日程表;
2、每工作1小时,就停下来1分钟,问自己:此刻我在做最重要的事吗?此刻的我是我最想要的人的样子吗?接下来1小时我需要重新承诺做些什么?
3、离开办公室回家之前,用5分钟问自己:我今天过得如何?今天学到了什么?未来我能在哪些方面有不同的做法?需要和谁保持互动、持续联系?
这个18分钟操作表,非常实用。当然我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时间,比如每工作1小时,就停下来5分钟,起身走两步,喝点水,伸伸懒腰,问问自己上述几个问题。
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这中间的stop环节,就像《精力管理》中提到的,顶尖高手都懂得见缝插针的休息,他们有自己的“训练-休息”的节奏,而普通人不会休息,甚至一味追求效率而忽视休息的重要性。
在李开复老师的著作《向死而生》里,曾引用陈文茜的一句话:你引以为傲的效率,都变成肚子里亮晶晶的肿瘤。所以从当下这一刻开始,我们要告别低段位的“高效工作狂”,要做一个会休息的优雅的生活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