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被一篇文章打动,沉浸在其“情”其“景”中。细细品味,或触景生情,或移情入景,或情景交融,或显景隐情,或显情隐景。无论作者采用哪一种手法,“情”和“景”总是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真可谓,此“情”此“景”,怎能相离?
如果一篇文章单纯为了写景而写景,有“景”无“情”,那就相当于作者隔着一层玻璃在和读者交流,读者可以看见作者所呈现的景,但这些景是没有温度的,苍白的,呆板的。因为作者没有赋予景物生动的灵魂,更没有将自己对这生动的灵魂的理解和情感传递给读者。反之,如果一篇文章单纯为了抒情而抒情,有“情”无“景”,那就相当于作者在自我陶醉,读者看见的只是作者的表情,这表情无法让读者产生共鸣和触动。这表情便是空洞的,乏味的。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显景隐情,显情隐景,此种种无不体现了情与景的不可分离。而显景隐情可谓将含蓄的美发挥到极致了。虽然情被隐藏了,但却通过景这个载体将情传递给读者,其效果更让人回味无穷。
此“情”此“景”,怎能相离读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对显景隐情体会尤深:“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初看似乎通篇写景,描写了滁州城西郊野西涧的景物。细细品读,便会发现其隐藏在景中的情了。韦应物一生廉洁自律,他在为官期间努力为百姓减轻繁苛赋税,然一己之力,终无力改变。于是他思归田园,面对西涧景色,他有感而发:涧边幽草生机盎然却甘于寂寞,与之对比的是在树间鸣唱的自在黄莺,而那在春潮急雨中任自纵横于野渡的孤舟,无不表达了诗人独守清白,不受羁绊,向往自由的情怀,及飘摇无所去处的无奈忧伤之情。这些情诗人只字未提,却已经悄无声息地糅入到每一处景色中。此为显景隐情,并非无情。意蕴深厚而又了无痕迹。实为抒情之绝美境界。
此“情”此“景”,怎能相离我们在写作中,如何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是文章的深入之道。就如蕴藏着丰富营养的大地才可以孕育出生机勃勃的植物。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才能给读者展现美好的景致。愿此“情”此“景”完美融合,在文字这片土地上盛开朵朵唯美的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