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
自己经常犯“想当然”“我以为”的错误,身边人也反馈了这一点。想了解自己的思考机制和产生错觉的原因,有意识调整进而理性处理问题。
读书拆解 |《思考,快与慢(上)》——为什么我们总会“想当然”“我以为”?书籍简介:
本书是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的普及读物,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主要内容围绕我们大脑做决定时的两种思考模式展开,介绍了很多有趣的经典行为实验,指导我们如何避免陷入思维误区,在职场和个人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
读书拆解 |《思考,快与慢(上)》——为什么我们总会“想当然”“我以为”?读书感想:
这本书曾经我只看了个开头就放下了,因为用的语言描述绝对谈不上是“饮水机边的通俗语言”……只是随便翻翻的人可以放弃了,这本书适合目的性很强或者真的对思维和心理有很强兴趣的人。这次我强忍着哈欠读完前两章概念普及,然后从第三章开始感觉到了趣味,也让我感觉到了思维的神奇。
框架拆解:
读书拆解 |《思考,快与慢(上)》——为什么我们总会“想当然”“我以为”?上册的核心主要是讲述一些基本概念,以及讲述我们都有哪些思维误区,产生的原因。
前两章就是需要撑住眼皮看过来的概念部分,系统1和系统2的概念,由此衍生出的一些基本的思维误区(启动效应,曝光效应,光环效应,启发式问题等)。这部分其实没啥难度,很快就能看过去。
而第三章开始变得有趣,也开始真正让人进入错觉的世界——我们时刻都在产生错觉,那些例子就发生在我们身上,而我终于搞明白了起因。
以下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些观点:
观点解析:
1、系统1、2对注意力的控制作用
读书拆解 |《思考,快与慢(上)》——为什么我们总会“想当然”“我以为”?
这让我想到一个词——专注,对一件事越专注说明系统2使用度越高,系统1充分为系统2服务,这会让事情处理的相当高效。有不少人因此过于沉浸自我世界忽视周围,其实也不好。
2,启动效应
其实就是联想,看到一个人眉头紧皱的表情我们会立刻联想他在烦恼或生气,通过系统1快速的联系以往记忆和生活片段产生结论。
这个结论其实在学习上是被证实有效的,大名鼎鼎的联想学习法。
3、光环效应
我直接概括成一个概念:爱屋及乌
4、锚定效应
读书拆解 |《思考,快与慢(上)》——为什么我们总会“想当然”“我以为”?这个理论我看了两遍,才算看明白。其实就是最一开始外界影响也好怎样也好,你心里在评定个不确定数值前,会有个内心参考值,而这个参考值会干扰你的判断。
如果参考值和实际值偏差很大,一个原因是外界给影响的启动效应,也就是精神暗示;另一个就是锚定值没有调整好。
5、可得性启发法
读书拆解 |《思考,快与慢(上)》——为什么我们总会“想当然”“我以为”?这个理论特别有真实感,还记得当初做卷子看哪个选项眼熟就选谁的日子么?
6、贝叶斯定理
最强烈的信念(如基础比率)应该与证据分析相结合,这样判断才不会偏离。也就是说,要利用基础比率来对概率做出判断,同时要质疑你对证据的分析。
不过人们总是忽视基础比率。
7、合取谬误
意思是认为两个事件(实验中为银行出纳+女权主义者)联合出现的概率要比一个事件(只是银行出纳)出现的概率大。
8、回归效应
读书拆解 |《思考,快与慢(上)》——为什么我们总会“想当然”“我以为”?这块我看了四遍才看明白……其实就是要去考虑概率,考虑平均值的问题,就像人生有起有伏,但平均值就是平淡的日常一样,我们总是会倾向于回归平均值,这可以解释某些现象,但不能解释原因。
一些心得:
上册里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回归现象,可得性启发法与贝叶斯定理,看着熟悉就认定成是事实,而对一些情况不考虑基础比率和平均值就做判断,是我想当然的原因。还是很有收获哒,至于如何解决这种思维误区,希望下册能有答案,下周再进行分享~
友情赠送详细版思维导图,拿走不谢~
读书拆解 |《思考,快与慢(上)》——为什么我们总会“想当然”“我以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