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李宾山

作者: 绿水流长 | 来源:发表于2018-05-14 13:06 被阅读264次

    问道李宾山

    文/高保民  图 /梁贵如

    问道李宾山

    历史风烟中,以人物命名的山峰并不多见,除非他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人们才肯把这份崇高的荣誉馈赠给他。李宾山,就是一座因人而名的山。4月1日,盂县文联应南娄镇政府和秀寨村委相邀组织部分作协会员与摄影协会会员一行40余人前往采风,我参加了这次活动,对李宾山进行了探访。

    最近以来,李宾山以极高的频率进入盂县人的视线与耳膜,是因为一条刚刚建成通车的路。这条路被叫成了李宾山路,它南起秀水河桥头经县城中心过金龙街北接水神山阳泉北站,全长4,2公里。这条南北向的动脉一连通,就极大地缓解了整个县城的交通压力,其地位和作用十分明显。

    县政府为什么把一条路冠名为李宾山路,李宾山又在那里呢?

    《山西通志》载:“李宾山盂县南二十里。峰六涧三,怪石秀林。李长者死后葬于此山。”它位于现在的盂县南娄镇秀寨村南2公里,海拨1293米。元代时,南、北二山均建有兰若寺,故亦俗称南、北寺山,1995年出版的《盂县志》是这样记载的。

    为什么叫李宾山?2011年版《盂县文史资料全集》第二卷中有傅山撰写的《记李宾山》一文,在韩万德的注释条目1中有:“李宾山,系神福山(即方山)北麓支脉,位于秀寨村南,本名北寺山。因唐时李通玄在此隐居著论佛经,盂人以其宾客相待,故有李宾山之俗称。”神福山的来历又有什么依据呢?据唐王居仁《神福山寺灵迹记》,晋时赐名福秀神山,故名神福山。宋政和二年又赐名方山。清嘉庆时,有牧羊人在东峰发现一断碣,书名“神蝠”,祁隽藻认为山形似蝠,福为蝠之伪。

    李长者:本名通元,号玄通,因法号为”显教妙严长者",故后人简称李长者。该出身唐李家王朝的皇室世家(太原人),仕宗正少卿。后恬淡名利,厌弃红尖,皈依求道,云游天下,于唐开元七年(719)临盂,在神福山(即今方山)、大贤、双鹤山等地,尽心著论《大方广佛华严经》,按照记载,李通玄来到盂县铜颖乡(今南娄)的大贤(原待贤)村高山奴家,这家人乐施好善,腾出一处房子让他居住。他在那里住了三年后又在该乡东南面马家的山谷中住了五年;之后又迁移到西北的韩公庄上呆了三年。

    传说,他到了神福山在冠盖村(今盂县拦掌村)遇到一只猛虎,虎恭敬地伏在地上,李通玄说,我想注释《华严经》,你能给我找个地方吗?老虎就站了起来,李通玄就抚摸着它,把装经书的袋子挂在老虎背上,老虎就把他引到了离这里20多里的神福山上的一个石龛中。据说龛旁原来没有水,他来后晚上风雨大作,拔去一松,化为一潭。传说他口出白光当烛。在山里住着的时候,还有两个妙龄女子为他汲水焚香,供给饭食。等他写了五年把经写好后,女子就不见了。有人说俩女子是白鹤所化生。后来世人把他注释《华严经》时所在的地方称为双鹤山,在现在的盂县南娄镇鹿峪村西。

    记载说,李通玄身长七尺,一双大眼,目光清澈,红唇,紫色而茂盛的长胡须;貌美臂长,圆直发,黑里透红的颜色,毛端右旋;头戴桦皮帽子,身穿麻布衣服,长裙大袖,不系腰带,平时光脚走路;不怎么吃饭,每天早晨只吃大枣十颗,像铜钱大小的柏叶饼子一枚,人称“枣柏大士”。

    他在开元十八年(730)三月二十八日坐化于北寺山土龛之中,享年96岁。逝后葬于神福山北麓“山北槲树林之石丘”旁,即今秀寨村南之北寺山(李宾山)。

    李通玄于武则天在位时,开始研究《华严经》。李通玄来盂县潜心《华严》11年,著有《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其次是《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卷大意略叙》《解密显智成悲十朋论》四种著作。李通玄的《新华严经论》中有不少独创的见解,所以能于贤首、清凉等华严宗师的著述外别树一帜;而论中应用《易经》的思想来解释《华严》,也是引起学者注意并促使此论推广、流行的一个因素。他的《华严经合论》不但在内地佛教界有巨大影响,在香港、台湾地区也影响广泛,而且影响到日本、韩国的佛教界。

    山因人而名。李宾山,这座在古代被称为神福山今为方山北麓支脉的一个小山头。以一种独具魅力的风姿,吸引着一代一代世人的目光。

    明清之际的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傅山(太原人)在寓居盂县时曾于1644年至1645年就住在了李宾山,曾撰《记李宾山》一文,文中所记跃然于目,十分传神:“山则唐李长者华严道场,今亦不奉长者。前殿三大士,殿前即其廊,廊殿后梠接也。后殿一佛,佛阶砌左,玫瑰一本,色香殊胜,疑佛菩萨心树也。道场之阴,斧劈石业,业立如屏。石罅拨疏柏十数章,小白浮图出焉。石下满井,澄渟弱丈,寺僧分润,不少溢竭。当一亭苫之,惜无作者。井前石町,又错色玫瑰一丛,花色不一,开辄欲千蕊,近方言之所谓十姊妹花者矣。住者,游者,同未断爱。爱松耶?柏耶?十姊妹耶?”

    清顺治四年(l647年)进士,官至湖南布政使参议、衡永郴道守道的三晋文化名人,盂县人武全文更是多次到过李宾山,为寻幽探奇与同伴在寺僧的陪伴下特意住了三日。在《宾山奥游记》一文中对李宾山赞誉有加:“奥哉,此日游,几乎入武陵,穷桃花源,与尘世迥相绝,抑何须舍却人境、更向十洲三岛,觅蓬壶,问丹丘也!”

    清康熙年间曾任湖北省天门县知县的盂县人武介谷有《游宾山》诗一首:

    兴来憩碧山,野鸟供幽哢。

    拄杖蹑崚嶒,虹桥飞螮蝀。

    云蒸三涧合,涛撼六峰动。

    抵足卧松岩,雨衣同一梦。

    李宾山现存的主要遗迹有:兰惹遗址、数通不同年代的碑刻、长者泉、舍利宝塔、仙坐石、古门楼等。

    兰惹遗址;兰惹遗址上现今的主要建筑为三眼彼此连通的石窑洞依山而建坐北面南,前脸为青砖砌就,所建年代不详,目前有一名长治籍出家僧人常年修行于此,中间窑洞内供奉有佛祖释迦牟尼及观音画像,东首一眼存放杂物,西首一眼为僧人居室。在这三眼窑洞之左右两侧均有房屋遗址,及断壁残垣砖石瓦砾。

    在明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的《重建兰惹寺记》碑刻中清楚载明:“县治西去,山曰李宾,寺曰兰惹,自大宋延佑四年所创也。”(应为延祐四年1089,笔者著)

    兰若(若,音rě),是"阿兰若"的省称,源自梵语aranya之音译,原意是森林,引申为寂净无苦恼烦乱之处,后也指一般的佛寺,《俱舍论》云:一牛鸣地,可置兰若,取离喧故也。柳宗元《衡山中院大律师塔铭》则称:"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兰若。"李宾山兰惹寺虽在大宋元祐四年所创时不能确定官赐还是私造,但在这通明正统十四年《重建兰惹寺记》的碑文却是由当时的盂县知县张祥、张通,县丞任绮、杨宁、屈鉴,主簿傅润,典史祝浩、刘景,大学生程翰、秦敏,户部郎中刘渊,将军韩能,及本县儒学生员,本寺住持,门徒,僧会司长老,护印僧等人共同所立。所以称兰惹为兰惹寺名符其实。

    从碑记和历代文人的记述中,在近千年的时光里,我们可以知道李宾山上一直有寺庙和僧侣存在,随着时光更跌人世变故,这里的寺庙也像人的寿命一样经历生死过程,李宾山上的寺庙从1089年创建起经了倒塌,重建。再倒塌,再重建。这样多次循环象一辈又一辈人的传承一样,才传承到今天。这是自然发展的恒定规律,不可避免。

    福佑泉(亦名长者泉):明、清两代的《盂县志》皆曰:“李宾山上有福佑泉,内有长者墓。”傅山先生在《记李宾山》一文中也曾提到此泉说:石下满井,澄渟弱丈,寺僧分润,不少溢竭。

    在兰惹寺西侧50米处,山腰周围林木丛生植被繁茂,中间有一石砌小井,其中之水清澈如镜碧空澄明,这就是福佑泉了,现在的住寺之僧在井入放了个小水泵直接将泉水用水管抽回了寺内,洗涮饮用看来十分方便。当地老乡介绍,此泉终年不溢不竭,甘甜如饴。神奇之处在于,此山脚下的南娄秀南煤矿矿井已生产多年,而泉内之水却始终丰盈。

    舍利宝塔;此塔建在兰惹寺背后的半山之颠,位置高过兰惹寺约数十米。

    问道李宾山

    碑文记载,该塔始建于元元贞元年(1295)。是盂县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砖石构造塔式建筑。塔高18.5米,五檐五层,各层间又夹设暗层,实际为九层,全用条砖砌筑而成。塔身底部一层由沙石砌筑一层为条砖砌筑高0.8米,底层座高3.2米,周长9米,呈六边形,自下而上逐级收分。一层之北、南、西南、东南四壁各嵌有石碣一方。二层以上每层每层座高均为0.45米都是下呈正方体,上为六角角形,其中二、三层之侧壁,均筑有高为0.5米,宽为0.3米的方孔小窗,内系空心。各层均用内外两圈短柱支撑梁架,程柱之间又使用了许多斜撑和梁枋,组成了不同方向的复梁式屋架。塔身通体所有的梁架、柱头、出檐、斗拱、瓦口、脊兽等构件,皆是由青砖雕琢磨制而成,技艺之精湛、细腻,形制之优美、庄重,真可谓巧夺天工,精致绝伦。

    1987年该塔被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盂县县政府和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修缮。2013年阳泉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容乐观的是,此塔现在目视已有些倾斜,据专业人士测量倾斜度为20,相关单位应予以引起重视和保护。

    问道李宾山

    仙坐石;此石在李宾山山顶之南稍下一端,为一不规则的四方形天然巨石,该石厚约3.4米,长5米,宽4米,面积为20平方米,石质坚硬,坦荡如砥,齐整似壁,然棱角已被岁月之手剥蚀风化成椭圆形态,沧然古朴。宛若天外飞来之客已在人间待了太久之故,但坦然而卧,尽显超脱于婆娑世界之态。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清代庠生张契在巨石南壁撰刻短文一篇,以记述“仙坐”之来历。其文云:“世尝说,宾山西北隅有大石数块,独一石四面皆奇峰,飞仙而奕于其长焉。虽然闻其言而未见其迹,人多疑之,而吾独信之者何哉?盖一至焉见有仙气,再至焉见有仙气,屡至焉愈见有仙气遂援笔而书之曰仙坐。嗟乎!仙坐则石仙,仙去则仙石。后之人有慕石者,即所以慕仙,倘有慕仙者,石宁不投之,若契如金而恕兰也哉。”受时代的影响这段文字虽然有些迷信,但从其书法雕刻艺术角度讲,仍具有一定文物价值。

    李长者当年是否也曾在此“仙坐”上坐着问过佛道,注释过华严经文,已不得而知,无从考究,但这一“仙坐”却是极适合静静地打坐修道之所。

    宾山书院;据南娄镇安排的向导介绍,老人们说,李宾山上曾存在过书院数百年,只不过规模很小而已。在盂县被传为佳话的父子翰林、叔侄同科之事即与此书院有些瓜葛。

    问道李宾山

    在向导的指引下,我们从兰惹寺向东行了六七十米即见到了所言之书院。书院的主体建筑已经坍塌,但房屋根基形制尚在。杂草丛生的院落前仅残存了一座青砖所砌宽约1.5米高约两米的砖雕磨制门楼,门楼额头上正面书“仪范百王”四字,背面书“师表万世”四字。院内平躺了一块碑,为清盂县知县康孔昭暨县城守备、县训导、县典史等人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秋节所立。

    现存于兰惹寺的七通碑中有一块是明成化四年(1468)十一月所立,碑文为《新塑十王神像之记》。文中有“古盂县治西南隅,去邑二十余里李宾山兰惹寺旧建十王殿,乃前住持戒增前所剏也。”

    十王殿外,又建了个“仪范百王”书院,这“仪范百王”指谁呢?

    孔子是儒学宗师,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历代皆尊孔崇儒,当然李宾山也不例外,也会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元大德十一年(1307),元成宗在诏命孔子加谥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圣旨中有“盖闻先孔子又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李宾山上这座清代所修的“仪范百王”书院应该是一座供奉孔子的祠庙,在古代把祠庙当做书院培养学生的地方是很普遍的习惯。

    清代的父子翰林盂县南娄镇香河村父亲田雨公,儿子田国俊可以说均与离村子不远的李宾山书院不远,田雨公的父亲田生惠被时人目为大儒,尝讲“儒业宜师法程朱,以诚意正心为务,圣贤之道惟躬行而有得焉”。这与同时期的理学大师倭仁所主张的理学观念有惊人的一致。田生蕙开馆授徒达五十年之久。学生中捷南宫、登仕版者不可枚举。这之中就有他的三个儿子:雨公、雨时、雨人和他的孙子国俊、朝俊、邦俊,还有本县的举人吴树人、南娄张景星、进士石寅恭等。

    1853年(咸丰三年一月八日)田雨公开缺回籍终养老父,在李宾山书院教授其弟雨时、雨人,儿子国俊十分正常。1853年受聘主讲平定冠山书院。1856年受聘主讲榆次风鸣书院。1858年(咸丰八年)诰授资政大夫,饮加三品顶戴。主讲晋阳书院,晋阳书院肆业诸生请立田敬堂先生教泽碑。可以说田雨公为培养阳泉的学子和山西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南娄镇是阳泉的经济发展强镇,李宾山的佛学渊源与儒学文化底蕴深厚,开发李宾山的文化富矿已列为当地政府的重要项目,相信李宾山会在盂县致力于建成阳泉首善之区,发展全域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绽放出越来越吸引人的光芒。

    问道李宾山 问道李宾山 问道李宾山 问道李宾山 问道李宾山 问道李宾山 问道李宾山 问道李宾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问道李宾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wd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