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223905/7ab699498a1a4b0c.jpg)
只需要十个人的事情来了二十个人,场地都转不开,于是帮助变成了叨扰。其实每个事情都是有合适的群体和数量,人少了办不成事儿,同样人多了也办不成事儿。
前几天社区组织了一次志愿活动,不知道是最近赋闲在家的人比较多还是临近年底了有些公司已经放了假。往常十个八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志愿者活动一下子来了二十多了,负责组织的小汪一直是一个热心能干、组织力强的九零后小姑娘,面对今天突如其来的人员也算是安排的合适;但是安排完之后,她还是跑过来跟我说:“哥,你说咱们的志愿者活动这么多年了,开始的时候咱们三五个人,确实忙不过来;后来十个左右,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事情,不忙也不闲,正好合适;现在突然一下子多了这么多,总感觉有些资源浪费。”
她这么一说,我当时也没有太在意,因为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常态,一次的人多并不能代表以后就有这么多人。我说:“这应该是一次偶然。要是真的以后都是这么多人,咱们就跟社区协商一下服务内容或者大家分批次做志愿服务。”满脸汗珠的小汪点点头,说:“还是哥你有办法。”今天正好读到白岩松关于志愿者活动的部分,我就想起了这个事情。
白岩松在书中写道:“大的活动志愿者云集,一呼百应,小的活动志愿者却寥寥无几;远方的志愿服务我们立即出发,身边的志愿服务却往往被忽略不计。”
这话放在现在看来,我更愿意理解为白岩松对于志愿者服务的一种号召,让大家多关心关心身边的志愿者服务。如果单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的话,我还是觉得无论“大的活动”还是“小的活动”其实不能单单从人数上去做判断和下结论;这就像是自己手上只有一亩三分地,夫妻两个耕种就可以了,不像是有个几公顷的“地主”,非要雇上一些帮手才是可以的。
无论什么事情,单单看数量还是偏颇的;数量只是各类指标的一种,除了数量之外,我们更要注重质量。以志愿者质量这件事情来看,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不如带着心动的行动,心甘情愿、无私奉献应该算是高质量了。
数量和质量都上去了,是不是就意味着志愿活动这件事情就算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了呢?在我看来这是错误的观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先回到志愿活动的根本上说,也就是需要;因为需要所以有了志愿活动,因为有了志愿活动所以需要志愿者。现在逆向思考一下,志愿者有了,而且很多;志愿活动也有人组织了,而且也很多;那是不是有这么多的志愿内容呢?也许有,但是可能存在有的志愿活动人满为患,有的寥寥无几。这其中的原因也并不是“大”和“小”的原因导致的,而是志愿者活动功利化了。
暑假的时候,隔壁邻居的小孩提着垃圾袋找到我家里来。说是想带着我的儿女站在街上拍个照片,我问怎么回事,他说是老师布置的暑假志愿者服务——“给社区一个清洁的街道”;而且这个志愿者活动是有积分的,在初中需要积满一定的分数。他的父母还问我,我的儿女有没有这个要求,我说暂时没有。
你们所在的城市有这样的要求或者说作业吗?我不是教育领域的专家,但是个人觉得教育是一种引导,引导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和人生观、价值观去前进,而不是重“行动”、忽“心灵”,更不是作业化和被迫化;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引导上。
其实类似的“志愿活动”还有很多,下指标、弄积分,有点像是才入佛门的出家人,还没有掌握修行的真谛,还有很多的路需要走。
有人说,强制出家人撞钟、敲木鱼、诵经书总比那些这些事情都不干的强吧?也许开始的时候就应该先有“行动”,在寻求“真谛”。这事儿吧,不太好说,要真是这么想的,那可别在引导的过程中忘记了还有“真谛”这回事。
愿志愿者活动能从需要出发,从内心出发,从正确的引导出发;愿志愿者活动在咱们的身边健康的发展和壮大;愿志愿者活动在咱们国内越办越好,越办越接近志愿活动的真谛。
让我们一起,真心加入志愿者活动,打心底里自然开出幸福美丽的花朵。
![](https://img.haomeiwen.com/i6223905/ccd60b97bde1187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