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频的中篇小说集《疼》,我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不是因为读不下去,恰恰是读得下去,却深深地,不断地被其中细致入微的描写戳中,不由得停下来,缓一缓再继续。
此前我从未读过她的作品。前些天去大学附近的书城,看到木质摆台上一排塑封的新书上面单独放置了一本半新的卷着边儿的《疼》。应该是有人看过随手放置在那里的。它显得与其他有着崭新封签的书格格不入。于是拿起来,坐到一旁翻看。
书是由五个中篇小说组成的。每一篇故事都极其应和了书的名字。看完,不,是看的过程当中,会让人觉得心里不断地透出一股子寒气儿和疼劲儿。怪不得在书的背面推荐语录里,有人说,不晓得这个作者经历过什么,怎么会对于人性有如此深邃细致的探究和感受。
为了结婚而结婚的杨红蓉。
当凭借着“屈辱”的演艺生涯而积攒的购房首付款瞬间被医院“吸空”后,她就已然认了命。推着患有重症的母亲从医院里出来,她的感受是,“身体四处都在漏气漏风,只有心口是满的。”
她如愿找了个有房子有些许身家的男人,尽管容貌丑陋。谁知男人很快知道她的过往,便很快有了别的女人。一场意外导致男人成了植物人,杨红蓉整日守着已经不能称为“人”的皮囊,看透命运的悲凉。
人性中的复杂情绪此起彼伏。她希望男人死去,又担心他死去,直至保姆刘丽亚的出现。这个同样精神“残缺”的女人,恰好填补了杨红蓉生活的“空缺”。
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杨红蓉将男人和房子都留给了执意不肯离开的刘丽亚。她重新从零开始。相比较结婚前的担忧和焦虑,此刻多了几分从容和淡定。
因为再也没有什么看着自己的余生持续处于萎靡和窒息中去再令人惶恐的了。哪怕还是当一个不起眼的群演,哪怕也去做保姆,清洁工。人唯有经历过最令自己难以忍受的低谷和难堪,才知道有些生活,有些事,还有选择的余地,便是最大的安慰。
看到张子屏的故事时,数度中断。
想起给笑笑说看过我给她写的东西哭了,如今我看着别人写的东西有同感。自幼失去双亲,幼年和少年都在姑妈家度过。寄人篱下的惶恐以及来自异性的“欺凌”,为她此后的人生境遇埋下深深的根源。
一方面她迫切地期望能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结,以任何方式。哪怕与一个陌生人保持四年的电话联络。人有时候凭借一段回忆甚至一个声音就可以活下去。另一方面她给自己贴足无形的标签。带着自轻自贱以及自虐的潜意识生活,不懂得何为爱以及如何自爱和被爱。
当那个一无是处的浪荡男人也离他而去,并用身体和言语羞辱刺激她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从来就没有爱过自己一天,从来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有罪的人,自己爱的不是人类,是苦难本身。
尽管小说里的故事可能并非是真实的事。但好的故事会令人欲罢不能。无论是人还是情节,都只是表象和凭借,作者将对于人性、生活、世界的看法和情绪通过它们来表达。
旁观者宛如置身其中,与其笔下的人物、语言和情景相互对应。尽管每一种类型的作品和作者其受众是不同的,但细致入微的描述无疑都是打动人心的关键。
在关注到某个作家时,我习惯翻找一些与她相关的采访或者介绍。被多次退稿,不接受作品参与广告等商业运作模式,除非是为了公益,还有就是纯粹地写作,不掺杂过多欲望。
前段时间清理了一下所关注的公众号。取关了很多有着10万+爆文,时刻热点不断的的大号。仅保留的几个有着共同的特点,不过分追逐热点,没有夺人眼球的标题,文字干净简洁,只安静表达和自己有关的所思所想。
我自己的号,这个一亩三分地,存在已有四年,240多篇文章,约40万字。并没有广而告之,因而认识的人当中没有几个知道的。有人问起,就说一下,不问,我也不曾主动提及。毕竟,这些个碎碎念的东西,确实也难登大雅之堂。
这里面几乎是记载了这些年的点滴生活和情绪。有像刚读完的这本小说里的“疼”,有喜悦,有困惑,有坚持。有鸡毛蒜皮的小事,有所遇见的人。有糟糕的形象,有美丽的一面。不管怎样,我想我会一直继续下去。像耕耘一方土地,连同我自己一起,感受这四季轮回,春播夏种秋丰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疼”,我想这是我的表达和纾解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