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刻意练习》-- (美)安德斯.艾利克森 罗伯特.普尔

《刻意练习》-- (美)安德斯.艾利克森 罗伯特.普尔

作者: 清清静静远山白云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15:48 被阅读0次

《刻意练习》(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 (美)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Phd)     罗伯特.普尔 (Robert Pool,Phd)

翻译:王正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2017年6月第1版        定价:39.00 元

作者简介:

       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Phd)    “刻意练习”法则研创者,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他专注于研究体育 、音乐、国际象棋、医学、军事等不同领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获得杰出表现,以及“刻意练习”法则在其中的作用。他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

       罗伯特.普尔 (Robert Pool,Phd)    著名的科学、技术和医学作家。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科学写作,在世界最有名望的两家科学出版物《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担任编辑和作者。多年以来,普尔博士为诸多有名望的机构(如美国国家研究院)提供写作和咨询服务。他著有上百部重要的学术图书和报告。

       这本书通过很多研究和例证提出,普通人如果通过“正确的练习”都可以成为这一行的佼佼者,甚至人们口里的“天才”。

       书里独创了两个这个研究领域中的专有词语:刻意练习、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顾名思义,就是要带着目的、带着问题、带着脑子来练习,而不只是简单的不断重复。作者称简单的不断重复为“天真的练习”,这样是很难带来进步的。这个观点,我是比较同意的。有些时候,我们每天重复做同样的事,当已经做到一定程度,成为习惯的时候,就只是机械重复而已,很少再去思考是否还能做得更好,这样就变成了“天真的练习”。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进步会非常有限,或者最后没有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进入了一种自己已经熟悉的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我很安全,我可以掌控,我不担心会出现意外或错误。固然,避免出错是人的本能,但是如果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那就没有办法进步了。所以刻意练习的第一步就是走出舒适区。这个过程就像是这样:通过练习 一点点进步 慢慢进入舒适区        这就是一个节点,自己必须选择,是继续留在舒适区内,还是是勇敢地离开这个舒适区?     做到这一步并不如所写的那么容易,你必须克服拖延症、懒惰、骄傲自大、担心失败、外界的议论看法等等,而且克服这些后,面对的却是更大的挑战......所以,走出舒适区完全没有说的那么容易做到。可是,另一方面,如果人的心可以不被这些负面情绪困扰,只专注于如何提高自身水平,那么走出舒适区甚至都不需要被提及。   好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天才总是少数了,普通人是很容易受到这些情绪的影响的。还有一点就是,走出舒适区,不能走得太远,不然会适得其反。应该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不会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

       现在假设,我们已经走出舒适区了,那针对下一步 正确的练习 我们需要专注于什么呢?  “刻意练习”里提到在 正确练习 中,及时反馈非常重要。之前看许岑的高效学习,也提到过。反馈就是把你学到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外化输出,比如,看完书可以写一篇摘要或读后感、学到一个知识可以转述给别人听、学到一个技能可以做出相应的“产品”(为别人表演、做一个网站等等)、录音录像。最好是得到别人的反馈,提出好和不好的地方,自己可以更好的改进。所以这本书提到最好是要找到一位能够布置训练作业的老师。向已经有很多经验的老师学习,自然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书上第194页专门提到如果没有合适的导师怎么办。作者用富兰克林如何提高写作水平来做为例子,教大家如何自己为自己设计训练课程;如何通过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来使自己提高。不过有些技能的提高最好还是找专业的导师,比如学习乐器。

       关于心理表征的概念,我个人理解就是通过不断地刻意练习让正确的行为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表征,不用思考就可以触发。最简单的例子,人学会走路的过程。走路就是一种心理表征。我们要走路的时候是不会去想我是先迈哪只脚。所以要把自己想练习的技能练习到如同吃饭走路那样的下意识行为,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心理表征。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其他还有两点让我印象比较深刻。一个是我们要专注于提高技能,而不是传授知识。我们从小在学校的学习都倾向于传授知识,但实际上很多不需要考试的内容,除了一些自己有点兴趣的以外,大多数都忘了。即使自己感兴趣的一些内容,很多也只是了解到皮毛。书中特别强调,不管什么知识都要用于提升自己的某种技能,也就是学以致用的意思了。可能一听之下有点功利主义的感觉,但是仔细想想,我觉得是对的。我觉得它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个知识一定是要能帮你赚钱找工作什么的,而是你学了这个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某种技能,这个知识就真的成为自己的,不容易忘记,成为一种下意识行为(心理表征),这样就有了进步的基础。不然学了就忘学了就忘,每次从头学,还进步啥。还有一点就是训练应该着重于实干,而不是知晓。这一点和上面的意思相近,但强调的是在设计训练方法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知晓。比如说学习英语语法,老师问,听懂了吗?学生都觉得自己听懂了,回答说懂了。老师如果就觉得教学目的达到了,那可能就大错特错了。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说一个句子,也许就立刻错漏百出。想想自己以前英语笔记抄了几大本,却依然写不出几个象样的句子。学到的要先练,边练边学,达到一定强度,成为心理表征。

       好的训练方法是怎么出来的?还是要通过不停的摸索,反复修正才能找到。作者发现练习时间是最重要的差别,最杰出的人,练习时间最长。书上第123页有一个调查和一组数据,

“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比那些优异的小提琴学生花在训练上的时间明显多得多”,“在18岁之前,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没有人放松过练习,即使是成就最不突出的学生,也花了数千小时来练习,远远超过那些只为了好玩而拉小提琴的人。”

最终作者得到一个结论:“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作者同时也发现这种练习时间的不同在青春期前和青春期最为明显。因为“对年轻人来说,要让音乐训练继续下去,这些时期格外困难,因为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兴趣要占用他们的时间,比如学习、购物、和朋友闲逛、参加聚会,等等。” 而如果能让这些青春期前和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些年里保持甚至增强他们的训练强度,最后就很可能进入杰出的小提琴家行列。但也许就是很少人可以在小时候忍受住枯燥的训练,所以才显得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如此杰出。

       总结一下,一个技能的进步 需要  正确的训练方法 和 大量时间的反复训练。  正确的训练方法包括:有目的的刻意练习、反馈、找导师。而适合于每个人的训练方法可能是不一样的,要自己不断总结。

       作者也说明刻意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已经有一定统一标准的技能上。

       作者认为“天才”是训练的产物。但我个人认为每个人还是有不同的天赋的。一定的天赋,再通过正确的,大量的训练,应该就可以越来越优秀吧。

       最后看下来,这是一本讲学习方法的书,里面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实例,但研究结论看来似乎也并没有多特别。但作者用多年的研究数据和事例来证明一个普通人也是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而达到优秀,这应该可以给大多数人以学习信心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刻意练习》-- (美)安德斯.艾利克森 罗伯特.普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lj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