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篇: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二十)
(接上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组织,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当然希望组织内的每个人都有责任感,因为如果每个人都有责任感,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这个组织一定会飞黄腾达,长久不衰。这对组织当然是件好事。
但是事有两面,如果一个人的责任感很强,那么他(她)的精神压力就会很大。因为他(她)会认为那件事的最终责任者是他(她),一旦出了问题,就算没有人问责,他(她)自己的内心也会非常难受。所以他(她)会一直担心,甚至焦虑。正是这份责任心给了他(她)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化为行动的动力,这就是内驱力,另外一部分会变成精神压力。
由此可见,由责任心产生的压力可以化为内驱力,但是不是全部。除了驱动行为的力量,还有一部分就变成的精神压力。如果一个人的抗压能力比较强还好,可以承受这部分精神压力,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抗压能力较弱,这部分精神压力就会逐渐演变为焦虑或抑郁。当然这种演变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甚至是几年几十年。但是这种焦虑一旦形成,也很难去除,除非他(她)变成一个完全没有责任心的人,这当然是不太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焦虑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总是说要放下,其实哪有那么简单。
所以对于责任感比较强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他们心理健康,锻炼他们的抗压能力。引导他们遇到问题,从乐观的角度去接受和解决,而不能钻牛角尖。责任感强但抗压能力弱的孩子其实不建议用责任驱动的方式培养孩子,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弊大于利。
大部分有责任感的孩子,责任感都是与生俱来的。而有责任感的孩子是比较容易产生内驱力的。只要在他(她)的认知中,学习是他(她)的责任,这就足够了。如果孩子生来没有责任感,就需要后天的培养,这不在本文的范围内,今后会有专题的论述。本文主要是谈对于有责任感的孩子,怎样让他(她)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责任。
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要“明确”地让孩子知道那些事是他(她)应该做的,并且一定贯彻到行动,让行动也很“明确”。具体的做法因家庭而异,以下是我的建议。
1. 在家庭里明确分工
责任感强的孩子需要明确地知道哪些是自己负责的范围,所以有必要明确地了解家庭的分工情况。当然并不是非常具体详细的分工,而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比如爸爸的主要责任是赚钱养家,妈妈的主要责任是家庭的日常运行,而孩子的主要责任就是学习。当孩子认可这样的分工时,就会把学习划分到自己的责任范围内了。
2. 帮助孩子确立明确的目标
对于责任感强的孩子,一定要帮他(她)确立明确的目标,比如数学95分以上,语文90分以上等等。或者明确他的考试名次。比如上次考了15名,这次要考进前十名等等。总之,目标一定要明确,要有明确的奖励机制。而且孩子也要认可。这样孩子的目标和责任会非常清晰。
3. 帮助孩子制定详细的计划
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帮孩子制定非常明确详细的实施计划,最好是由孩子来制定,家长来制定,这样孩子会把这些计划聊熟于胸。明确详细的计划,会让责任感强的孩子产生非常强大的行动力。家长只需要定期检查就可以,不需要监督执行的过程。
对于责任感强的孩子,如果目标没有达到,一定要鼓励而不要斥责,而且要做心理辅导,让他们有信心下次一定能做到,而不要气馁。(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