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共修初探

作者: 红叶竹马 | 来源:发表于2021-11-04 23:11 被阅读0次

    小雨的天气,更适合沉思。

    走路的时候,灵感就闯进来,仿佛一个久已在门外徘徊的人,在心灵空白的刹那,翩翩而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总归是源于自己的初心。是自己一生当修的功课,所以才把他吸引过来。

    最近从曾仕强老师的《我是谁》入手学习《道德经》,了解道,了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知道在人生如何定位。了解了人生,也就等于尽己之性,方能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而同时又重读了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反思了自己的为人和与家人、孩子的关系,深深感到需要认罪悔改,里面的许多话语让我警醒,于是在反思的时候想到了——家庭共修。

    是的,家庭成员要共修。

    曾几何时,家是温暖港湾的代名词,我们不吝啬地在作文中诉说家庭的温暖。但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伴随着成长当中撕裂的疼痛,对家的感觉,也不似童年那么温馨了。这是成长的必然,那时候,由爱转恨,直到慢慢去接纳,合理地去看待家庭在自己生命当中的位置。到现在自己养育子女了,又体会到父母亲当年的不易,但是,更深地希望:不要再走错误的道路。

    只是,理想很美好,落实起来却颇有难度,爱人就曾经说,我是一个读书人,却也常常打孩子。原因就在于,一是没有“道”,不了解最终的方向,不了解育人的目的,容易随波逐流;二是没掌握“术”,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往往会不自觉地拿当年父母教育自己的一套来再教育孩子,却忽略了父母当年也没有接受系统的育儿知识的教育。道和术同样重要,或者说是一体两面,因为道在术中体现,而术没有道这个“根”,就会流于表面。

    因此,做父母真是需要培训的。我们有多少人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结婚证不是上岗证。

    我渐渐了解,家庭,是修行的道场。

    当然,整个人生都是修行的道场,只是家庭更集中。我们常说,是欠了儿女上辈子的债。不管怎么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从佛家三世因果的说法,以及其他宗教关于命运安排的说法,我们可以相信,你选择投生在这个家,这个家里的成员选择一起来到这个家,一定是有奇妙的安排,这就是为了我们人生的修行。为什么说“最亲密的人,伤害却最深”,就是源于因缘至深,所以要一起修行的功课就更深。

    因此要共修。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共修也非常重要。首先,家庭是社会的基石。社会成员的一切贡献,都要以家庭为支持。如果家庭不和睦,工作也会没有动力,事业自然也没有起色。其次,家庭孕育着新的人类,家庭如果没有把握好方向,则“新人”来到社会上,就会无所适从或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最后,家庭的共修能够促进个人成长,增进个体在这个世界的幸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如何共修?共修应该确认什么样的目标?

    共修的目标,从长期来说,应该定位为个体的幸福成长。很多人可能会加入财富、成功等。事实上,当你拥有幸福时,你就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至于财富,取决于你的内在价值,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能把财富当作我们自己人生的长远目标,而应该当作实现人生的工具,或者自己内在智慧增长而得到的外界对自己的回应。

    具体来说,又可分为身、心、灵三个层面。

    身方面,需要保持家庭各成员的身体健康。

    心方面,需要学习理性的各种知识,学会管控自己的情绪,培养自己的意志力等。

    灵方面,需要认识永恒,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身心灵三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身体是心灵的殿,身体不健康,势必影响心灵,而心灵不健康,也会导致身体的各种问题。医学上已经证实,许多疾病的产生,都与情志失调,作息不规律有关。而情志失调,作息不规律,甚至暴饮暴食等,都与心灵缺失有关。因此心灵是我们需要格外珍视的。

    短期来说,可以为家庭近期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来一起共修。比如孩子的喂养问题,孩子的学习问题,家庭成员的事业发展问题等。我们常常为了一些孩子或家人的问题上网寻找资料,也可以视为解决这种短期问题的方法。

    认清目标之后,我们就要讨论如何共修。

    传统文化的“道”很好,但往往不会提供你一些具体的“术”,因为古人认为心意到了,方法是随时而变的,所以不重视具体方法的流传。但现在社会越来越复杂而浮躁,如果不提供一些可以见效的方法,往往会使人对“道”失去信心,也不利于最终的成长。

    所以这里的建议是,在学习传统“道”的同时,学习一些当代心理学、心灵学、教育学、医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具体知识,作为应对的方法,就像我们的武器库一样,要不断学习和充实,随时而用。但不可离于道,否则就止于“术”。就我个人认知而言,目前可以提供以下的方法:

    1、家庭成员共读。“至乐无如读书。”诚然。能够长时间品味读书的乐趣,对个人的品格、心性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就个体而言,读书也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投资。其他做法如同旅行,投入较大,却不一定有相应产出,甚至往往是瞎折腾。

    家庭成员共读,可以在下班后或者周末,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一起读书,形成氛围。还可以就自己最近读的书,谈谈心得体会,在家里营造一个“小读书会”的氛围,进而可以邀请其他家庭喜欢读书的成员一起加入。

    读书,但不要死读书。诸葛亮所谓“独观大略”,古人所说“玩索而有得”,你要会转这个书,而不是被书所转。首先,读书一定根据自己当前所处的层次,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去选择书籍,总而言之,就是有利于自己灵魂成长的书。有些部分读不懂没关系,先跳过去,以后经历到了自然就读得懂了。读书,读自己兴趣的书,自然就不会觉得很苦了。

    针对读书是否要应用的问题,我们要认识到,有些书不是应用类书籍,相反,是“无用”之书,但无用往往成为大用,适当读一些诗歌、美学类的书籍,陶冶性情,自然也不会想七想八,灵魂常常处于愉悦的状态,神思自然清明,工作的效率也会高,这就是无用之大用。有些书就是为了用,那这些书,就要结合家庭成员的天赋而加以选择,比如你不是写程序的料,偏要买一本程序书折磨自己,没必要,专业的事情可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享受社会分工的便利。当然了,一些必要的常识,比如家里简单的水电问题处理,比如家庭成员的保健这些,是不好假手他人的,这些需要作为常识类去掌握。而本身有某种天赋的家庭成员,则要针对这种天赋进行“刻意练习”,即“学而时习之”,不断操练。

    关键是如何去发现家庭成员的天赋,读书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广泛接触世界的平台,适当也可以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在广泛接触中发现自己的天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走遍世界其实是为了认识自己。

    读书可以延伸很多周边活动,比如一起看电影,一起演讲、辩论等,这些都是共修的很好方法。就是要记得一天的时间里要抽出一点来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的时候,可以先有个仪式,大家一起冥想,沉思,观察自己的呼吸,然后再开始正式的读书,这样会更有效果,孩子长大了,也可以慢慢让其加入,培养氛围很重要。

    2、认识到家庭成员不同的角色,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事情做。人是通过“工作”来实现自己的。这里的工作是广义的。因为大部分的人,由于社会对这个工作的定义,早已经把工作等同于某种为了获得生存资料而进行的必要的劳动。但马克思也还提过一种“自由劳动”,即个体自发的工作。人是一定要工作的,只是工作的动力要是内驱的,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完善。家庭成员,哪怕是小朋友,都要从事“工作”。看小朋友在整理玩具或者打扫卫生的时候,真是一种享受,他们也在家庭的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能够为他人做贡献,这对其成长是很有帮助的。所以不要因为读书重要,就不让孩子享受做事情的乐趣。大人也是,诚然,当前的工作是这样安排下来,一方面,也要学会轻松面对工作,在工作间隙适当放松,做做操,读会有益身心的文章,或者转换工作内容等,反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也要了解,八小时之外还有很广阔的时空,可以一起去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去为家人做点事情,反而是一种很好的休息。很多人一到周末就睡懒觉,起床又不吃早餐,晚上又熬夜,这是很不好的。

    要充分尊重老人在家里的地位。孝不等于顺,盲目顺从父母是不对的,但对父母要尊重,关注他们的想法。其实父母亲走过的路,很多对我们都有参考意义,他们也一直在关心着我们的家,就好像家里的老树枝,默默地托起新枝。家庭成员之间有观念冲突很正常,但是相互尊重,向父母学习做人。我们只是知识和技术掌握地比他们好,其实他们自有他们的道理。跟父母多交流,他们对我们的要求不多,只是想要我们跟他们好好谈谈心。去做一些孝亲的事情,其实是在修正自己的内心,会让自己和孩子都得到快乐。当然,一些新家长也要注意,不要被旧家庭绑架了,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尤其是被一些传统观念束缚,既然成立了新家,而且是之前没有血缘关系的新家,就要更多精力放在新家上,这是必然的,夫妻关系应该大于其他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回馈旧家庭,听取老人家的合理意见。

    3、教育孩子要顺其自然,正面管教。教育孩子是当前家庭的一个重要责任和目标。但因为关注过多,所以反而出现了很多问题。当然,过去的教育完全放任,或者父母只顾赚钱,也是不可取的。现在的问题是整个环境不好了。大家都过于关注教育,又缺乏教育的常识,而各类机构虽然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但也是营利为目的,对于教育的观点往往只说一半。所以自己去深思明辨是非常重要的。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选择信息十分关键。培养孩子,有一个原则一定把握,如果你的行为让你和孩子感到痛苦,那一定是出现了问题。所谓的挫折教育也是在积极的心理氛围下,给孩子增加适当的挑战,而不是让孩子感到痛苦。顺其自然,完全没有方法,也是不可取的。

    首先,当然要明了自己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养老,现在养儿大部分是亏本的。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取得多大成就,平凡的人是大多数的。也不是一定要让孩子比别人出色。等等,都不是。从家庭共修的角度,是为了孩子和自己的修行。孩子和大人其实是一个镜子的两面,互相映射对方。孩子就是小时候的自己,自己也可以说是自己父母的重现。那要如何共修?《中庸》的一段话要谨记于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发现天命,或者叫天赋的使命很重要,让天命得以表达,这就是道,修道的过程就是教育。当然,这个教育,古人也指教化。其实化、育是一体两面。化是主张万物自化,即是引导孩子自发地发生变化,育则注重培育,有意识地植入思想。这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并以前者为主,在发现孩子天赋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他,并必要地植入一些积极思想。天赋的表达至关重要,这关系到孩子自己这一生的修行,大人能做的就是在前面一段帮扶帮扶,孩子长大了就得靠自己了,但好的基础非常重要。大人一定不要把分数跟能力或天赋对等,也不要觉得孩子学习不好以后很难过之类,天赋是上天赋予的,一定会引导孩子好好过一辈子的。那有的家长会说,孩子天赋不明显怎么办?比如孩子喜欢画画,但是会画画的很多,怎么办?这也是一种天赋,天赋不是说要超过所有人才是天赋,那能有几个人?天赋其实是一个为主,其他为辅的,相信每个人都是特别的,物质不灭,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上天的安排,都要尊重,也许你的孩子各科都很均衡,那也是一种优势啊,显得知识面比较宽。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就像相信自己一样,自己不是也都过来了。当然,也有人说,我就对自己没信心。这个建议可以看看《自卑与超越》或一些灵修书籍。其实有一点自卑心理是正常的,但从广度上看人生,众人都一样,大富大贵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道德修行,只要体悟到本性和宇宙是一体,也即天人合一,便无贵贱成败,自然也就不会轻看自己了。

    了解了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修道之后,自然就能平心静气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比如孩子老是学不会一些东西,大人焦虑,结果孩子更学不会。那就要想想,学会这个干啥,现在学不会以后就学不会吗?一句怕“输在起跑线上”,害了多少人。孩子成长各有阶段,有的人语迟,有的人大器晚成,当然也有人早慧的,每个人的阶段不一样的,不可强求。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爱自己。孩子懂得爱自己了,自然就会按自己的意愿成长,未来的路还很长,急什么?

    平心气和,但是要坚持原则,因为性情是容易走向偏差的,一味放任不可取,要让孩子快乐,但也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是有边界的,否则以后在社会上会困难,而且没有自律的人,将来也体会不到快乐,所以从小开始,就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尤其是控制情绪的能力,可以借用《孩子的品格》里的一些具体方法,这里就不再赘诉了。

    教育孩子,要懂得平等。不是暴君式的指使命令,那样的话,不会有什么效果。要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朋友,一起修行的人。蒙台梭利发现,孩子是有精神生活的,尽管表现和成人有很大不同,但值得我们去尊重,去研究,去发现,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欣赏人性本真的一面,看看那么快乐活泼的孩子,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忧郁焦虑的人,这其实特别值得我们反思。我们不要让孩子成了体制化的机器,真正要培养出一个仰观俯察,不愧于天地的人。

    我们陪伴孩子的时间有多少?过了这个时间,还有谁会在我们旁边,萌萌地叫我们早点睡觉,让我们陪伴TA一起欢乐?我们总是粗暴地打算孩子的话,却不知道,以后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一个小娃,缠着我们,就算我们那么凶,依然不改初心的相信和爱着我们。蒙台梭利深情地写道:“儿童爱我们,并想服从我们,儿童爱成人胜于爱其他任何东西,但人们只知道成人对儿童的爱。我们常常可以听到,父母是多么爱子女啊!或者 教师多么爱学生啊!之类的话。还认为应该教育儿童去爱,爱他的父母,爱他的老师,爱所有的人,爱动物和植物,爱一切东西。……当儿童晚上去睡觉时,他需要成人在他的身边陪伴他而不要离开。当我们去吃饭时,一个正在吮奶的孩子也想跟着去,他并不是为了吃,而只是要与我们在一起。成人没有意识到儿童的这种深厚的爱。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现在如此深厚的爱着我们的儿童终将长大,这种爱终将消失。到那时,谁还会像现在这个儿童那样地爱我们呢?谁还会在去睡觉前充满深情地对我们说:“和我在一起!”而不是祝我们“晚安”呢?谁还会在我们吃饭时如此渴望站在我们身边呢?我们防御这种爱,但我们将永远再也找不到另外一种与他相同的爱。我们唠唠叨叨滴说:“我没有时间!我不能!我忙!”然而,我们心里所想的却是:”必须纠正儿童的做法,不然的话,你将成为他的奴隶!“我们想摆脱儿童这个束缚,这样我们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才不会感到不方便。……但是如果不是爱,那还有什么东西会促使儿童一醒过来就去寻找他的父母呢?当太阳刚升起时,儿童就从床上起来。儿童去找仍然在睡觉的父母,仿佛要说,学会圣洁地生活吧!天亮了!早晨了! 但是,儿童到他的父母跟前,并不是作为教师去教导他们,而只是去看他所爱的那些人。父母住的那个房间仍然是暗的,窗帘遮着,以致黎明的曙光并没有打扰这两位睡眠者。儿童蹒跚地走去,因为害怕黑暗而心里紧张,但他克服一切困难,温柔地和轻轻地抚摸他的父母,但他的父母抱怨说:已经跟你讲了多少次了,不要清晨一早就来叫醒我们?”儿童回答说:我并没有叫醒你们,我只是轻轻抚摸一下,我只是要给你们一个吻。实际上,他说:我并不希望把你们唤醒,我只是要唤醒你们的精神。”

    孩子是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家庭,通过孩子,夫妻也可以共修,父母跟自己也可以共修,共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修正自己,合理分工,分享人生的爱,真的是一大乐事。

    4、合理营造家庭空间。前几年关于家庭排列整理的一些书非常流行,确实,我们有必要好好整理下自己的家。你需要一个空间,让自己坐下来就不想动的地方,不是多么豪华,也不是多大的空间,那是一个让自己心灵休息的安静角落。去感觉家里有什么地方适合自己。要具有安全感,不会被打扰,是一个很放松安静、温暖舒服的小空间。心静下来,慢慢就会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放一个小垫子,或者是舒服的矮沙发。让身心能静下来,观看自己的心,这样效果比较好。你可以在这个小地方培养一个能量的磁场,一坐下来马上就能静下来,缓解疲劳,能量就会集中起来,变成你随时恢复能量的小站。

    同时,也注意不要过多地堆积家庭中的事物。比如之前,我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结果大多没玩,整理起来还很费事。一次专注于一件,而且必要才买,书和衣服也是这样。这样更容易发挥物的作用,也会为自己的家腾出不少空间。家还是要有点空间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的心地留下点空间,不要太多垃圾,也不要太满,因为太满了,好东西也变成坏东西。

    5、适当地娱乐和休息。人总是工作,不懂得娱乐休息,这人生也就成了劳役。其实哪怕看电视,一家人一起看,也是一种乐趣。只是我们现在媒体太多的,没法一起做一些事情。可以一起下棋,玩桌游,等等,做一些可以一起参与的游戏。当然,有些人的休息是切换另一种工作,那也非常好,但也注意给生活留白,经常走入大自然,放下自己的一切,感受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是天人合一之教,是无言之教,不知不觉会增长人的智慧。所谓钟灵毓秀就是如此,山清水秀的地方,人往往心灵也特别明净。

    6、合理处理家庭矛盾。家庭难免有矛盾。家庭矛盾的核心无疑是夫妻矛盾。这不是仅仅靠选择伴侣就能解决的。常言道,夫妻是前世的缘分所致。因此,你是什么样的人,往往就吸引什么样的人,不一定的同样性质的,更可能是互补性质的,因此,你的丈夫(妻子)其实就是你人生选择的功课。如此去思考,就会静下来发现每次矛盾要学习的功课是什么。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明明是对方错了,对方怎么可以这样。但是,先静下来,“臣服”于当下,然后再思考,是我的什么行为导致了TA这样的反应?凡事多从自己出发,不断培养自己的心量,这其实是借矛盾来休息,能够在火中炼金。所以,不要逃避问题,要学会觉知。这个社会很多时候让我们仅仅看到一些表象,看别人穿得好,长得美,又有闲钱埃安,就以为别人家一定好过,其实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反过来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经,要自己好好去参悟。转换心境,经也可以变成祝福。

    夫妻恩爱,以诚为本。因此要注重沟通,很多问题不说,就会积累,然后在某个时刻爆发。相反,平时多沟通,就算是有问题,也能够即使发现和解决。所以看似很简单的夫妻夜话,其实正是家庭长治久安的良药。

    7、不断奉献社会。一个人、一个家庭,始终是有限的。我们要走出去,和外界对接,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家庭共修的一个含义,也希望多个家庭一起共修。过去我们生活在一个宗族社会里,有家风家训。现代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要考虑以社区为中心,整合各类资源,建立类似教堂一样的朝拜中心。每个人周末都可以去社区听听课,清扫下思想的垃圾,同时学习一些家庭生活的知识,并且可以建立互助机制。一个社区里,各行各业,各种才能的人其实很多,如果能够整合起来,其实可以为家庭充实许多。当我们为社区服务的同时,这个社区也会反馈我们,我们越走出去,我们越付出,反而越是富足,这正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个人只有投入更大的社会群体,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才能忘却自己,融入“无我”,这是人生的奥秘。

    建立这样的朝拜中心,一个是要有共同信仰,类似宗教,我们的共同信仰就是“道”,就是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整合教育、医疗、心理等学科的专业人士,首先为新生家庭,新新父母上课,这就是之前说的“上岗培训”,真正了解如何为人父母,学会道,也学会术。

    这篇文章快要结束了。回看四周,这家里的每一件东西,不都是当时与自己有缘,才来到这里的吗?虽然万物无常,但欣喜这份无常里的相遇,师古人又师造化,古人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是一翻书本就相遇了。不恋于物,但珍惜每一件物。这个家,只要你投入爱,就是最温暖的港湾,痛苦是暂时的,就像光明来到,黑暗再怎样也无法接近一样。“只要信,不要怕,在信的人,凡事都能!”记得这样的话语,回归自己的本性,单纯享用生活的美好。家,是安放心灵的地方,你的心越广大,你的家也就越大;你纵然富甲天下,如果心无安处,便比野兽更孤独。爱这个家,这个家会成为你修行的帮助,家,是我们人生的第一站,也是最后一站,是修行的第一站,也是最终考验修行的地方。

    对于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庭共修初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sk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