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知晓韩军老师,是源于十几年前的一本书《韩军讲语文》。现在想来,书中的一些东西已模糊,但那个名字却依然清晰。
再后来,读到了韩老师对名篇《背影》的解读《生之背,死之影》。据此,百家争鸣的文章陆续“上映”。张永军老师说,能引发争议的课一定是好课,是值得研究的课。我想,极强的思辨力应该是名师们保持持久发展力的法宝吧。
没成想,张老师竟邀请到了韩军老师,让大家有机会面对面听到他的写作课。韩老师一张嘴,我们就被吸引了。不由默默赞叹:大师就是大师啊!值得我们永远仰望、膜拜的高师。
课,从赵丽宏老师的《南来北往》开启。
背诵开头,韩老师给大家留下第一个任务。他在传达一种写作经验——写作源于积累。当量足够丰富,质的提升就不在话下。
当背景音乐想起,他磁性又深沉的浑厚声音响彻整个大会议室。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沉醉在文字背后的意境里。很多像我一样的老师都被感染,自然跟读起来。但现实是,我们总是比韩老师快几拍,这就是差距。韩老师的意境美在他心里,而我们还没有深深地体会。
随着意境的推进,缓慢的诵读已渐渐进入高亢状态,情绪饱满,语调激昂,继而又温和入心。我们还意犹未尽时,诵读声已戛然而止。“老师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磁性声音再次想起。我们开始寻找,语句有的颠倒顺序了,词语有的更换了。揣摩语序,比较词意,大家在思辨中明确写作技法。
紧接着,韩老师又让大家圈出一些重点语句,找寻具体铺开的描写。等分析透彻后,他设置情境,让大家围绕“我们飞天了”进行铺叙,我们乘上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这样的引导,无疑是一种智慧。因为不具体,不细致,本就是学生写作最大的弱点。这样的例子,来自于韩老师解读文本的深厚功底。只有对写法深度探究,才能发现作者写作文本的妙处。于我而言,是最最需要的能力。
最后,回到文章的题记部分。韩老师让我们以本篇题记为例,结合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学过的文章等写段题记。如果说刚才训练的是如何写具体,那写题记就是训练高度概括的能力。读写结合,也落到实处。
一堂课,包含了韩老师太多的教学智慧,也见证了他深厚的文化功底。
深情吟诵,堪比专业。也许我们终其一生,也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们可以学,慢慢学,一天比一天好就好。
犯错智慧,是种诱惑。一个懂得“装傻”、会“偷懒”的老师,才是最懂学生的人。当我们把学生的胃口“吊”到高处,才会有潜能的爆发。以生为本,这堂课就是最好的范例。
童心童趣,充溢课堂。他的眼睛,总是亮亮的,炯炯的,充满期待的。他的微笑,总是真诚的,和善的,给人信任的。这样的境界,应该是一辈子修来的“趣”。心年轻了,一切都轻盈了,灵动了。
资源意识,处处生慧。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就像今天的一篇文章,在他手里,就成了“教材”。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可以说这堂课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开发利用资源,是我永远的课程。
积累模仿,读写结合。任何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前提是将读到的融化于心。背诵,就是很重要的根基。在积累的基础上模仿,在阅读中写作,才是写作正道。只读不写,假把式。“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于写作而言,绝对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最后,利用一点剩余时间,他还留给了我们写作的十条锦囊。可以看出,这堂课只是落实了其中一小部分,剩余的东西只能靠我们自身的悟性去理解,去实践了。
向韩军老师学什么一次相遇,铸就永恒。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期待自己这朵小小的苔花,也能芳香窄窄的一隅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