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聊到要有的放矢的消费又让我想到了一个相关的话题,即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的有用性的问题。说起来也很简单。所谓庸碌之人我总会想它的定义是什么。当然简单的区分人可以分为有名望的和寂寂无名的、有钱的和没钱的、有文化和没文化的等等。且不去说所谓在上面的人,即便是在大多数庸碌的人中想必也不该一概而论。就我个人狭窄的生活周围,也有几个厉害的人士,当然也不乏在我看来真的庸碌之辈。除了钱这个在目前中国几乎是唯一的标准外,日常行为、做事能看出一个人的某种本质。
自从六年前回国后我就对于一个现象经常观察,引起了我的兴趣,即做家务这个行为。之所以要说是回国后,之后我再说原因。但在之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仅仅是我个人就周围小范围的观察,不足以论证任何结论。我观察家务通常分四种,买菜做饭、打扫房间、规整房间物品和洗、整理衣物鞋帽。对于做家务的这件事本身我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本能,做家务的人在我看来他们都着了魔一般地根本停不下来,同时还要恶语相向其他不做家务的人。其中有种人性的东西暂且不在此探讨。如果不将家务细分的话我们来回看这四种家务类型。无论是买菜做饭还是收拾房间或者洗刷衣物,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有看似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这会让主做家务的人无形中获取了某种可以说是权力。而失去这个权力的人往往又不能在纯理论的场面加以反驳和驳斥,即便反驳也无用,事实胜于雄辩,日常生活中也确实需要。很少有人能掌握好对任何一件事的合适尺度,更别说带有某种魔力的家务行为,我们不能指望做家务的人有丝毫理性(此处后文再述)去做它们。基于它们这个共同点,做的人顺理成章的无限循环下去,人生就在这样的循环中消磨殆尽。有做家务经验的人都知道,它们不是具体的某一件家务需要做并做好之后就结束了的,而是会在过程中不断衍生新的家务(这其中也包括各种销售日常用品的商家为大家打造出来的家务),而且没有终止。由于家务的特点就是“原地打转”,它们的特点就是一直做下去,而不会面向未来或对于未来我们会通过家务获得什么新知或启发(除了职业保姆或清理工),这对于一个有思想建设习惯的人是个永远不能结束的噩梦。
但我不反对在一定程度以内的家务行为的原因是一些相对简单的家庭劳动行为会让生活越来越清新。但这需要做家务者必备的一项素质就是前文提到的理性。理性劳动的人才会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越来越多的美好,而不会陷入家庭劳动中,更不会将其衍化成自己压制他人的权力。继续下去,这个问题可能就会波及到个人是否对于自身有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的问题,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如此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还是有理想有目标有计划的生活。若战略上有计划,人就不容易陷入到死循环的家务中,会很清晰的知道绿叶的作用是做什么的,红花如果没了绿叶的意义是几乎没有意义的。我时常会定期把家里没用的东西扔一扔,在读书之余做点家务劳动还是很舒畅的。但我在做之前一定要计划好,比如它不能超过多长时间、计划好具体什么家务且不可以衍生新的家务等等,否则很容易停不下来,那样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最终“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在此推荐一本曾经读过的一本小书,叫《奇特的一生》,讲述了一位思路非常清晰的科学家的一生,会有很多启发。)
前文提到一个时间点是我回国后。为了避免无必要的民族问题必须再说一次的事这仅仅是我个人小范围的观察,不能作为任何结论的证明。无论什么国籍的人,只要你不是各领域的知名人士,同时家里又没有请职业保洁、职业厨师、职业穿搭师等的话,家务都是要自己做的。但是,(文章总在但是之后)以我有限的观察我的外国朋友们自己的生活都很有计划性,做什么事该结束的时候都停得下来(喝酒除外)。用我们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有正事的人”,这一点着实需要我们多学习。我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是有问题的,时间是可以打发的、只要下了班了就可以肆意玩耍等等,而对“自我”的认识不足。认识自我和普遍一样上的自私完全不同,但这些在我们这儿来说根本不重要。所以诸多事情都是联系着的,既不能孤立的看待一件事,但同时又要有就事论事的能力,就看个人的水平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