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传记文学之父”美誉的欧文·斯通在一次画展上为梵高的画作所吸引,毅然背起旅行袋,走遍欧洲去探寻梵高生活过的踪迹,写下了《渴望生活——梵高的故事》,将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带进了无数读者的心中。
欧文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渴望生活,这无疑是他满怀敬意对梵高短暂的一生作出的最真实的概括。
梵高出身望族,只要愿意,完全可以按照家族的既定轨迹生活下去,做一名成功的画商或者尊贵的牧师。可是做画商并非他兴趣所至,而他也曾努力去做好牧师,为了和别人一样,甚至每天在脸上擦点煤灰,后来,干脆与旷工同吃同住,尽管他满怀热忱,但最后还是痛苦地领悟到:一切关于上帝的说法都是天真幼稚的遁词,上帝不存在,他的祷告并不能为旷工悲惨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善。
在痛苦中他开始为旷工画像。虽然画技粗糙可笑,人物速写解剖错误、比例畸形,但画画让他感到幸福,他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从此走上了艰难漫长的求索之路。
梵高一生坎坷,感情上屡屡受挫,生活上穷困潦倒,他也深知自己在世人眼里是个可笑的毫无价值的失败者,可是他对这一切全盘接受,对排斥、抛弃他的这个世界毫无怨言。他对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将满怀的炽热激情转化成浓烈的色彩体现在作品中。
“我对描绘夜景、夜空以及夜晚的景致着了迷,这个星期我除了画画、吃饭、睡觉之外,什么也没做。我会一口气画十二个小时,甚至十六个小时,然后一连睡十二个小时的觉”。
即使只卖出过一幅画,也不能让他停下手中的画笔。梵高对绘画的忠贞不二比画作本身更珍贵。
并不是所有的天才最后都能成为天才,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消耗战,若没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力,那点与生俱来的天资根本不足以拼到最后。泯然众人,这是大多数人注定的结局。
因为深知自己的病症,怕发作带来的后果会给一直资助他的弟弟带来更多的麻烦,最后,梵高神志清晰地面向太阳,在麦田里扣响了枪机。
“他要告别了。无论如何,他所生活的世界还是一个好的世界。现在,离开这世界的时候,他要向它告别,向那些帮助他铸成他生活的朋友们告别”。
事实上,在我们今天看来,梵高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好时代,与他同时代的画家塞尚躲在工作室过着隐居的艺术家生活,高更避居到南太平洋岛上,表示着对欧洲“高度文明”的鄙弃,而梵高的一生则忍受了“文明世界”所给予的无尽折磨和苦难。可是自始至终,哪怕在精神病院,他都对世界充满了真挚、饱满的热情。
不逃避、不抱怨,他善良、单纯、质朴,把自己和他所看到的人们的不幸遭遇都画在了作品中,没有半点故作矫情的虚假。“从他手中流出来的成百上千幅画的每一张,都攫走了他生命中的一小点火花”。
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去。梵高短暂的一生如他的画作一样色彩绚烂、令人震撼。
“生活”是一个动词。正如他在给弟弟提奥信中所写:“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航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
是的,真正的生活,就是揣着梦想,怀着热情,奋勇前行,这正是这本书中的梵高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思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