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着跟大家聊聊《影响力》这本书中提到的,会影响我们作出不理智决策的六个原则。
四、喜好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自己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销售人员很喜欢利用我们对他们产生的好感影响我们作出购买的决定。
而喜欢一个人的理由有很多,首先肯定是外表的魅力了。我们都知道好看的皮囊在社会交往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很多人还是大大低估了这种优势的程度。漂亮的人,总是自带“光环效应”,这种光环效应往往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做出顺从的决定。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时刻注意形象,每天把自己拾掇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其次,我们对一个人产生好感,还有可能会因为我们与对方的相似性。我以前也在文章里也曾提到过,我们要快速接近与一个人的距离,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两人之间的共同点。因为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这一点,当然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
再次,恭维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我以前看《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时候老是在想,和珅天天马屁拍得那么明显,乾隆是傻子吗?后来才知道,看得出来是恭维又怎样,关键是被恭维了很爽好嘛。我们自古就有“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俗话,但是我们也别忘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狐狸无底线地夸乌鸦,眼睛可是盯着它嘴里的那块肉呢。
另外,我们都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也更偏好选择自己熟悉的东西,因为这种偏好会降低不确定性。——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描述的“单因曝光效应”。这种习惯也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最后,条件反射和关联往往也会左右我们的决定。如果一个人总是给我们带来坏消息,那么即便理智告诉我们坏消息不是他的错,也难免会觉得这个人不祥。同样的,我们也会对总是给我们带来好消息的人产生好感。一个产品请明星代言就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不自觉地将产品与明星形象关联在一起,从而产生购买的冲动。
五、权威
研究人员曾做过一个试验:在护士值班的夜晚冒充医生打去电话,让护士给某病人注射一种针剂,这种针剂和该病人的病情完全没有关系,但护士丝毫没有迟疑,完全照做了。
这个细思极恐的试验做了很多次,屡试不爽。没有一个护士怀疑过电话的真假,也没有一个护士质疑过医嘱的合理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有人会难听一点说人性中都有一种奴性,但也不能完全这么理解,服从权威人物的命令,总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实际的好处,从小开始,这些人就比我们懂得更多,我们发现,采纳他们的建议是有益的,部分是因为他们更有智慧,部分是因为他们手里攥着对我们的奖惩。
很多时候,哪怕权威人物说的完全没道理,我们也会照着去做,一方面是惯性使然,一方面也是害怕受到惩罚。
前些天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无锡某幼儿园填报学生涉黑情况”事件,其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前段时间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市公安局的,说我有一个包裹涉嫌违法被扣了,要我带身份证去领取。作为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我心里也是先惊了一下,然后才反应过来对方有可能是诈骗电话。如果确实多少做过亏心事的人,可能真的就会被骗。
我们很多人都是被“不听话让警察抓起来”吓大的,从小受到的教育也很少被鼓励有自己的想法,大都以听话、规矩为好孩子的标准,潜意识里对权威就有一种敬畏和不加思索的服从,因此一定要特别注意会有一些销售人员或犯罪分子利用这种心理。
我们单位就经常接到XX部、省XX厅的电话,一般推销杂志、书,也有些企业会接到XX消防部门的电话,要求购买消防器材,这些,都是利用了权威的影响力。
六、稀缺
“物以稀为贵”,我们可能都听说过饥饿营销,有人为了限量版的东西彻夜排队或是提前很长时间预付款,有时候为了造成稀缺的假象,营销人员有时候也会找一些“托儿”来刺激真正的目标客户,这些都是利用了稀缺对人心理的影响。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一个男孩对女朋友挑三拣四并不是太满意,但当有另一个追求者出现时,可能他忽然会觉得受到了威胁,态度会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某类消息禁止传播以后,人们会更疯狂地想从其他渠道获取这些消息;
父母过多的干涉,往往会促成一对原本并没有可能结婚的情侣;
不让生二胎的时候宁愿罚款也要生,放开了反而生育率下降了......
这些道理看起来尽人皆知,但往往会发现我们自己不自觉地会被框进去。时刻注意不要陷入稀缺的泥沼,也不妨在合适的时候利用这些简单的道理,更聪明地解决一些问题。比如你有一件什么事情自己不想做的时候,不妨跟你青春期的孩子说“不许做这件事”,哈哈,开个玩笑......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影响力》这本书,主要从互惠原则、承诺和一致原则、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六个方面论证那些对我们产生影响力的行为。
我们在了解了之后,不一定要用那些不太磊落的招数来影响别人,但却可以拿来防范那些影响我们的人,了解了这些原则,或许以后就不会轻易掉进别人设下的陷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