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1|反思:孩子哭闹,应该怎么办?
迟到千年/2022.6.20
写这篇文章源于玩子妈妈的愧疚和觉醒,花些时间好好地总结陪伴与引导孩子的方式,非常有必要且有意义。
昨天晚上玩子与妈妈展开了几场拉锯战,每次玩子都使出哭闹这个杀手锏,妈妈毫无还手招架之力。
放好洗澡水后,妈妈让他去洗澡,但他总是说:“我现在还不想去洗澡。”前前后后磨蹭了半个小时。
妈妈想尽各种方法让他来洗澡,但他却让妈妈进屋里去,俩人僵持着,谁都不肯屈服于谁。
于是玩子放大招,使出无懈可击的杀手锏:哭闹。妈妈也有些生气,并没有理会他的哭闹,走到客厅坐着自己冷静一会儿。
我对妈妈说:“让他哭一会儿,你去屋里陪着他就好了。”妈妈并未消气,显然并不愿意进屋理他。
我也没有走进屋里,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妈妈,我进去于事无补(其实是因为我不想介入他俩的争斗中)。另外,我也想趁这个机会,让玩子妈妈思索下面对玩子这种莫名其妙的哭闹应该怎么办(其实是我自私的想法)。
就这样,玩子伤心地哭着,并且喊着:“妈妈,你过来。”大概哭了五分钟后,他试探性地走出卧室,因为我们听到哭声越来越靠近了。
这时妈妈已经消气了。我对她说:“等他从卧室出来,你张开双手迎接抱他呗。”
可是,玩子哭着走出卧室看到妈妈张开双手迎接抱他时,他又退回到了屋里继续哭。
我让妈妈到门口继续张开手迎接抱他,但他却仍然不为所动。我只好充当和事佬上前去抱着他给到妈妈,给他一个台阶下。
过了一会儿,玩子就恢复了平静,并且跟着妈妈洗澡去了。
经过这件事,妈妈深刻地意识到不能够一味地迁就玩子的哭闹了,不能让他将哭闹作为要挟的手段。
可是,半夜里,玩子突然哭了起来,还伴随着喊着:“妈妈,你过来。”
妈妈抱着他,安慰他说:“你刚刚做梦了,妈妈在你旁边呢。”
下午,玩子妈妈发微信对我说:“昨天半夜玩子哭醒了,找妈妈,你听到了吗?我感觉是不是昨天他哭没有理他,导致的?后面遇到这种事情,可否这样:他哭就哭,但是我陪着他?昨天半夜他突然哭醒,让我有点难受,不知道是不是伤害到他了。”
我回复她:“放心吧,不会。下次遇到无理取闹的哭闹,且不带商量的,就陪着他让他哭一会儿就好了。既陪着他让他情绪释放了,又让他知道哭闹有时候是没有用的。”
如今,很多家庭的孩子可能都拥有着这样的能耐,通过哭闹的方式,让大人们无法招架,主动求和并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进一步地强化了孩子对于这项武器的厉害之处的理解。
那么,孩子哭闹,应该怎么办?
首先需要明确区分孩子的年龄段,如果孩子小于两岁,他们的哭闹应该被第一时间满足。
因为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个人意识还并未形成,他们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大人不及时地满足孩子的诉求,势必会让孩子无法感受到安全感和爱,可能会在孩子长大后,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桎梏。
让孩子停止哭闹的方法,可以是满足了孩子的需求而停止哭闹,也可以是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孩子被其他事物所吸引而停止哭闹。
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来说,随着孩子个人意识的萌发与发展,自我意识逐步地建立和加强。孩子慢慢地理解到通过哭闹的方式,可以轻松地让大人来满足自己的要求,于是他们便强化了这项技能,在各种场景下,一不顺心就哭闹。如果大人一遇到孩子哭闹,就无限制地满足甚至是纵容,恶性循环便就此展开。
其实,如果孩子在各种场景下,一不顺心就哭闹的话,作为父母,理应好好地思考和反思陪伴和引导孩子的方式是否合适了。
一不顺心就哭闹,说明孩子并没有掌握和理解,说出来的沟通方式,所带来的好处和作用。或者他们知道这种沟通方式,但很显然通过哭闹的方式所获得的回应和满足,明显多与说出来的沟通方式。
举个例子,以昨天晚上玩子与妈妈之间关于洗澡的拉锯战为例。在妈妈让他去洗澡时,玩子明确地说了:“我现在还不想去洗澡。”可是妈妈并没有理会他不想去洗澡的表达,依然想着办法哄他去洗澡。所以,玩子最终只有使出了哭闹来应战,且胜利了。因此,通过这样的沟通和引导方式,势必会让玩子觉得哭闹更有力量。
所以,解决孩子哭闹的前提就是需要培养孩子把自己的诉求讲出来,大人通过正视孩子的诉求,让孩子感受到讲出来的力量,以此来强化这种沟通交流方式,让其成为日后有效的沟通手段。
以上述玩子妈妈处理洗澡的例子来看,我认为妈妈在听到玩子明确表达了还不想去洗澡的时候,不应该想方设法哄他去洗澡,而应该回应他的诉求,了解清楚他想要做什么,陪着他做这件事情,然后约定好做完后去洗澡。
就像有时候早上上班出门时,玩子不让我走,我就留下来全身心地陪他玩一会儿全然不提要走的事情,过一会儿,玩子主动地就让我去上班了,道理一样,让孩子得到及时且正面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爱。
可是,如果沟通不奏效,孩子不断地提出各种新的诉求,就是不理会大人的诉求时,或许试着让孩子承受自然后果是不得不做的选择。自然后果是《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出来的概念,所谓自然后果,就是没有做某件事情,自然而然地导致了某件事情的发生,自然后果不是惩罚。比如因为贪玩错过了饭点,那么自然而然就没有饭吃了。
仍然以上述玩子妈妈处理洗澡的例子来看,如果妈妈及时回应了玩子不想现在洗澡的诉求,并且陪着他玩了一会儿,原本玩子答应要去洗澡却又变卦提出新的诉求。那么,选择今天晚上不洗澡,或许就是最佳的决定,让玩子承担因为不洗澡而头皮发痒、身体有汗不舒服的自然后果。
还有一种场景就是,如果沟通不奏效,孩子最终以哭闹的方式来回应时,陪着他,让他好好地哭一会儿,我想会是个不错的选择。让孩子的情绪自然地释放,同时也让他知道父母陪着他,但并不会因为他哭而一味地满足所有的要求,渐渐地,孩子会形成一些边界感,知道什么事情哭没有用。
最后,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一哭闹,大人们就招架不住呢?
我想究其根因,要么是我们没有觉知,不知道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想当然地通过讲道理、诱骗的方式来处理。处理不奏效时,自然而然地失去了耐心,怒火油然而生。要么就是我们本身就不懂得如何表达爱,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通过一哭就满足的简单粗暴的回应方式,来缓解歉疚的内心,毕竟这也是满足了孩子的诉求了。
无论是哪一种,需要我们做的第一步,都是正视我们自己,检视我们的行为,开启自己的觉知之路。
为人父母不易,但反过来一样啊,为人子女同样不易。谁都不是天生的父母,亦不是天生的儿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