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和玩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除了阅读和朗读,小曹先生一直没有“语文”课。但表达是必须具备的能力,所以在前几年我们是通过“戏剧”的方式带“语文”的。
……有学习表达的实际需求,而语文和戏剧都与语言艺术紧密相连,于是他们借用教育戏剧锻炼笑笑的表达能力,拓展其肢体语言。笑笑读过《夏洛的网》,因此在戏剧课程中,到了“氛围”这个主题,笑妈出的题目便是:从《夏洛的网》中选取三个不同氛围的章节,孤独、紧张、欢快,然后摘出表现这些氛围的词语,最后复述出来。
但戏剧中的角色扮演、即兴创作,和孩子处于故事情景中的感受,还有在演绎故事过程中的体会,以及一起在故事前、故事中,以及故事后讨论……这一切的一切,在前面所说的复述的方式中并不能得到锻炼,也没能体现出来。带孩子玩“戏剧”,不该是“读书会”那样只是环坐着聊天,更需要手脑并进。
所以后来她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更正,将目标更改为设计出静态画面,还可以配合动作。实践过后,她更确信了自己的理念。“我所理解的表达,是先有感情和感受,再让它们自然地呈现出来、流淌出来;而不是一番搜肠刮肚、细分缕析,使用若干修辞手法、章法,然后填公式般生硬地‘造’出一段段文字。”
这一点表现在教育戏剧上,“需要先自行设计一个真实可见的场景,然后再引导他把自己大脑中的图景描述出来。基于图景的表达,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由外向内强塞进脑袋里的。一种是建立在感性上的‘画面感’,一种是理性的单纯文字组合,前者更能输出美妙的语言,决不会出现‘星星眨眼’‘小草探头’‘春姑娘来了’那样的套路。”
在小曹先生十岁上,我们共同制订了一个十岁到十三岁的三年戏剧课程规划,等到第二阶段,将引入剧本的写作(其实剧本写作小曹先生在之前就有了尝试)。
除了在家里玩戏剧,小曹先生也参加暑期华德福的教育戏剧成长营,这个过程,除了和老师及同学思维、想象力的碰撞,也锻炼着小曹先生的表达、和更多与同龄孩子的交往。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很多家庭对“在家上学孩子的社交”的疑问。关于这一点我写过一篇“让孩子在家上学,该怎么开始?社交怎么解决?”可以回答。
也如曹先生所说: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更应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比如,笑笑在戏剧的活动中,会跟不同的父母、同龄的伙伴有交流。交往的对象和层次足够丰富。在组织活动的时候,也会遇到比自己小的孩子,难以协调时也容易冒火。比起学校教育,在家上学者与社会的接触,是在一种更为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
在戏剧活动、体育运动、志愿者工作,以及公益组织活动中,小曹先生都与真实的社会有接触。
我们对孩子的“社交”活动,很多时候有一些误区,认为孩子不论见到谁都口若悬河就是善于社交,但实际上——
……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油嘴滑舌、口齿伶俐等,都是孩子在社会化中要尽力避免的,而应该培养的是:对社会的爱心、责任感、正义感;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敢于表达自己意见的勇气;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尊重并理解不同人的见解;坚持独立的思考,不随波逐流。
……
关于“从玉林路到三圣花乡”系列,之后还有“运动之于学习”、“农耕”、“不是逃避,而是建设”。
不必期待( ˘•ω•˘ ),我只是想把这个系列完成,算是一个记录和存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