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之谜”: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从西方的环境经行分析、解释“为什么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1.西方压倒东方的谬误。
什么是东方文明,什么是西方文明。根据莫里斯的解释,“西方”最早是指两河流域和埃及,后来才扩散到了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东方”自然是指中国,以及中国周边地区,比如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
文明的评价标准的指标是什么?第一个参数就是能量的获取,也就是说,那个文明能够获得能量最多。能源等于技术乘以文化,即E*T=C。第二个参数是组织能力,也就是怎样管理一个社会,怎样动员一个社会。第三个参数是信息的传递的能力,这包括科学技术的扩散、商业信息的传递、政府信号的传达。
历史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很多的改变是不一定是由于人们的懒惰才发明创新,有很多时候是因为环境的变迁,人们不得不做出改变。
2.在制度上看经济与文明的发展
诺贝尔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这个观点比往研究经济学史的观点站得更高。
斯诺给我们的启发是,财政对一个国家来说太重要了,一般来说,如果财政收入充足,国家是不会有太大动力调整原有的体制和政策的,换言之,财政压力往往是推动改革的诱因。
统治者解决财政压力的两种策略。一种是先向新兴财富税收,一种是甩包袱。第一种的好处是先把刚长出来的韭菜割掉,坏处是以后就没有可以收税的庞大税基。第二种的好处是给新兴财富提供机会。坏处是旧部门会不满意,它们一定会有怨言的。
3.欧洲长途贸易的兴起。
气候的变化给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公元800年至1300年间,欧洲出现了“小阳春”,气温比之前和之后的历史时期都要高几度,雨水也更少,使葡萄有了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
在地中海十字军出征,使威尼斯打通了通向黑海的商路,在地中海东部俨然成为贸易中心。
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盗金盆洗手,改做正经生意。使南欧的地中海地区则生性奢侈品:丝绸、香料、陶瓷、珠宝等。
长途贸易推了早期工业化。第一种原因是因为当时政府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关税。第二种大量的日用品贸易的发展,带来的不同地区生产的专业化。
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出现在民族国家形成之前。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欧洲各国之间的力量不够强大。
4.从羊毛产业看英国崛起。
英国的羊毛业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是因为他们先从城里搬到了农村,然后又从农村搬进了城市。这样搬来搬去,反而使得英国避过了产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阶级斗争。从这一段历史经验,我们能够得到的重要启发是: 当生产规模急剧扩大,技术水平快速提高的时候,往往会导致贫富分化和阶级斗争,这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道坎,能不能过去这道坎,对未来的持续发展影响深远,但怎么过去这道坎,有时候靠的是远见,更多时候靠运气
5.殖民地历史对西方世界的影响。
奴隶贸易形成了一种早期的“经济全球化”。欧洲商人将廉价的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黄金和奴隶,再将黑奴从非洲运送到美洲,然后从美洲运回便宜的原材料和农产品,比如棉花、蔗糖、烟草、香料等。这一段不堪回首的历
史给西方的兴起带来了极大的优势,但也给人类的历史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耻辱。我们还讲了阿西莫格鲁的研究,他把地理、历史和制度联系了起来。地理的差异
导致了制度的差异,而制度的差异会影响各地的历史。尤其是在那些欧洲国家建立了掠夺式制度的地方,不仅在殖民时期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在独立之后还如噩梦一般,不断干扰着当地的制度改革,形成了一个长期的恶性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