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杨潇的公路旅行文学《重走西南联大迁校之路》。
读到这么一段,忍不住跟大家分享。
1939年3月,湖南教育厅的一位姓朱的厅长去昆明出差,乘汽车返湘后写信给朋友描述这次经历,用了一句话概括:“乘公路车如拼命”。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他乘坐的客车刚离开昆明70公里,遇上了一辆货车,因为都着急赶路,两车司机互不相让,最后演变成“狭路相逢,立马互撞”,险些掉进附近河里。尽管如此,两车也都损坏严重。两个司机互相指责埋怨,最后干脆扔下车辆和众人,搭车回了昆明,说是另外找车来拉。
所有的乘客,在路边从上午10点半等到下午3点半,不见车来,最后只能分别搭乘货车,继续往前走寻找地方过夜。
第二天,在大路上又等了一天,车还没来,最后听说派来的车坏在半路上了。
第三天,终于等来了一辆车,据说还特别的烂,连挡风玻璃都没有。乘客只能一路吃土。没开多久,电瓶又坏了,只能让别的车拖着走一段才能启动。
接下来,刚刚登上一座山顶,手刹脚刹都坏了,下坡上岭,危险异常,司机冒险开到县城,已是筋疲力尽,不敢再开,只能又耽搁了一晚。
第二天车修好了,司机放出豪言,一天半开到贵阳。谁知刚走不远,喇叭又坏了。往前这一段山路极为崎岖,百转千回简直好几个二十四道拐,对面来车看不见,原来就要靠鸣笛提醒,如今喇叭坏了,鸣不了笛。于是每一到转弯,司机就让满车的乘客大喊大叫,好警告对方来车。
此后,又遇零件损坏,两次没油,前轮爆胎等等大小状况多次,后来还是搭上资源委员会的小车,才顺利抵达贵阳。不过此时厅长的人已成“满面青紫,形如戏台所饰妖怪”。
由此,作者杨潇感叹:“一位政府官员尚有如此遭遇,平民百姓在路上的困难可想而知。”
的确如此,当时的路况不好,交通条件有限,特别是汽车,大多是老破车,零件又紧缺,修车的站点又不好找。那个年代,许多时候,乘车还不如步行呢。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交通都是第一要务。所谓要致富先修路,没有便捷的交通,就难以取得快速发展。
站在今天看过去,我们应该是幸福的。可发展让我们得到许多东西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
比如,有了高速、高铁,许多美的精致一闪而过,我们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错过了沿途风景。当然,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慢下来,自驾或是徒步,走国道省道甚至县道乡道,看藏在远处深处偏僻处的风景。
慢下来,也是一种智慧。就像人生本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顾此也许失彼,有舍有得或为常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