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作品,制度一边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自己来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说有效,就是增进理解的意思。——叶圣陶《揣摩》
当读起一本书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关注的点和作者是否相同,殊不知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有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同样的文章能够解释出千般意思。看到叶老先生对《孔乙己》的解读,在感受中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当时的社会情境自己没有太多的感受和理解,因为仅仅读过一点点内容,只记得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但对于文章的模糊记忆让我不能够紧跟着叶老先生的解读,但也从他的提示中看到了解读文章、揣摩文章的意义。
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讲读《桂林山水》一课时,对漓江的水有三种特点的讲读:“静”、“清”、“绿”。对于这三个特点,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的感知不是很清楚与明确。东北山村,大江大河对学生们来说太陌生,而泉水、小溪也很少有“静”、“清”、“绿”的特点,于是我从文章入手,将三个特点的比喻句来深度展示,结合备课收集的图片呈献给学生一个视觉冲击。引导学生利模仿比喻句、排比句进行造句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法能力、修辞能力,也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埋下了伏笔,对于水的特点进行阐述。同时知识的拓展是无限的,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外出经历的过程中看到的山山水水进行特点描述,课程的拓展延伸不是紧紧围绕着字词句段篇展开的,而是从学生的实践认知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揣摩”一词就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同样不要求每一个学生的笔下写出相同的内容,但自己的理解一定要融入创作的习作、片段之中。这就是对文章扩展解读。
作者的情感是很难融入其中,不仅有年代的断代、人物经历的阻隔,更有着文学基础的薄弱层次划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不要求用相同的尺度进行解读,教师的引导过程就非常重要。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程时,小女孩的外貌描写非常精彩,通过对外貌的解读可以看出对小女孩家庭情况的一种猜测,同样也可以预测小女孩卖不会出去火柴会怎样。学生的理解不能仅仅从表面去体会,更要深入其中去解读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小女孩三次点燃火柴所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融入角色解读文本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环节。现实生活的不同、人生体验的不同、个人需求的不同对学生的表达也有着不同的阐述,每一个学生笔下三次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通过自己所“看”的景象联系文章中小女孩的处境,学生很容易揣摩小女孩当时的心情与感受。这就是对文章的深度体验。
教学亦是读书,如何去解读教学中的与理念需要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实际特点进行教学的解读,这样就好更好的把握课堂进行教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