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观后感

作者: 倒置的本末 | 来源:发表于2017-08-26 23:29 被阅读0次

    “以诗书礼乐之教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古酣笙中,辟南之境也。”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这样评价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公元1037年生于四川眉山,是宋代文学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与同样博学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作“三苏”。皆列唐宋八大家。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欧阳修是苏轼的伯乐,嘉祜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文人之间流行矫作浮夸的文风。开封试卷后,欧阳修拍案叫绝:“三十年后,无人会记起我欧阳修,只会记得世上有个叫苏轼的大文豪。”

          苏轼一生遭遇与宰相王安石密不可分。治平四年正月,宋神宗即位,欲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立志革新。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挽救国库空虚,整顿军队为中心。,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这场改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北宋的经济和军事水平。而别具慧眼的苏轼看出,这场改革触及了贵族地主的根本利益,必定不会长久。他主张反对新法,却触怒了一些官员,弹劾加上诬陷,乌台诗案由此引发,苏轼开始了他监狱里一百多天的煎熬。

    人生有很多挫折与磨难,即使是苏轼这样的文豪也难以幸免。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他领教了官场的黑暗,心中忧愤不已。被贬黄洲,不仅遭受着心灵的打击,还忍受着生活的困苦,只过着农民一样的生活。即便如此,他自称东坡,在小屋子里研究出了东坡肉,烤羊脊骨等如今的美食,他没有被贬的落魄,而像是一位优雅如绅士的农民,身处逆境,却超越了苦难。他旷达的胸怀,以平静的心态看待世界的力量,在古今之间,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此时的苏轼,渐渐远离忧愤,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那是一种能够笑纳一切的达观。 作为一个以民为本的官员,苏东坡以超然的出世精神,做孤忠为民的入世事业,他的人间情怀对宋朝之后的士大夫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央视的苏东坡纪录片,跨越大洋的拍摄,耗时十五月的努力,当观众被片中的苏东坡吸引时,一切似乎都值得了。大江东去,风流千古。让苏东坡穿越千年时空,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观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bu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