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也遵循“马太效应”

作者: 廖小小小赛 | 来源:发表于2017-11-26 18:56 被阅读233次
漫画来自小林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音》

有人说,好奇心是人类的第一生产力,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当下所有的人类文明。无论是与自然环境斗争,还是在社会上与同类竞争,懂得越多,生存机遇就越大。好奇心作为学习的驱动力,逐渐刻入基因,成为人类的一种天性和原始欲望。

作为天性的一种,好奇心在孩子身上体现得最明显,他们对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热情最强烈。然而,随着年月逝去,能终身保持好奇的人却少之又少。很多人,都慢慢活成了曹雪芹笔下的“鱼眼睛”。

这是为什么呢?好奇心的产生和消亡,这中间发生了什么?英国作家伊恩·莱斯利《好奇心》一书为我们全面又深刻地解析了 “好奇心”这一特殊心理。

让人惊异的是,我们公认的天性“好奇心”也遵循着残酷的“马太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人的好奇心也如财富一般,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越博学,越好奇

好奇心分为两类,一类是消遣性好奇,一类是认识性好奇。

消遣性好奇表现在对事物的喜新厌旧上,一般只是对表面信息的好奇,想知道“发生了什么”。网上的娱乐新闻和标题党、无内涵的文章,多数是利用人们的这类好奇心。而这类好奇心的满足,对人的进步产生的作用并不大,反而容易让人失去耐心,变得浮躁。

认识性好奇,表现在对世界的真相有真正的渴求,除了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更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渴求驱使人不断深入学习,付出努力,去达成目标。拥有这种好奇心的人,往往会自主学习,拥抱新事物,在学习和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就。

怎样持续拥有“认识性好奇”?作者认为,好奇因理解而产生,又因未知而激发。也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一种完全不知道的东西时,不太容易感到好奇。比如我对德文、法文原著完全没兴趣。而当一种东西完全在你的知识覆盖之内时,你一样不会感到好奇。我小侄子经常问我十以内的加减法,我都不想理他。

为什么有些人在长大之后,对很多知识都不再好奇了呢?

有的是因为目标庸常,只求生存。满足于现状的人,大脑只重复那些专业化、自动化的部分,不常用的知识、技能,以及所谓的好奇心,都属于冗余部分,逐渐被修剪掉了。

正如一个了解高考题型、考法的“得心应手”的语文老师,可能根本不需要去研读名著、著写文章,因为他的目标不是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名师。

有的是因为积淀不够,无法对深层次的知识产生好奇。所谓让我们感到好奇的东西,是我们在自有知识上的“缺口”,也是我们希望基于现有知识去扩展的那部分。

这个说法和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所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互为证补。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通过协助、指导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和他现有的独立活动能完成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已有水平,才能给他提供恰当的指导和帮助,激发其兴趣点和好奇心,促使他不断进步、提高。

从这个角度来说,市面上存在的各种畅销书也并非毫无价值,虽然内容的深度、层次可能并不高,但总能满足一部分人现有知识的缺口。而那些动不动就塞四大名著给孩子读的家长,倒是应该反思一下合不合时宜了。

正是由于好奇心产生于知识缺口,因此,一个人能否持续葆有好奇心,在于他是否拥有足够大的知识储备。法国作家笛卡尔曾经说过:“越学习,越发现自己的无知。”诚然,博学者,因为知识的缺口足够大,好奇心反而更加充沛。

家庭越富有,孩子越好奇

心理学家多洛西亚·麦卡锡发现一个现象:上层社会家庭的孩子比底层社会家庭的孩子会提更多问题,这种阶层带来的差异从孩子2岁就开始凸显。

后来英国研究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在谈话中提问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首先,低收入家庭,父母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他们自己对很多问题解释不清楚,因此,对于喜欢提问的孩子,经常粗暴地打断他,以维持表面的威严。“你懂什么?”“你这是大不敬!”孩子若是经常收到这类反馈,便逐渐修剪了自己“多余”的好奇心。

其次,因为好奇心往往产生于知识缺口,而低收入家庭能给孩子提供的初始知识很有限。初始知识的来源,要么是亲身体验,要么来自于书本或者旅行。而贫穷的家庭,对这类投资往往是无意识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这逐渐造成了一道“好奇鸿沟”。

可以说,不粗暴打断孩子的提问,以及努力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是改变贫困家庭命运的唯一办法。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常感激他母亲,在艰苦的岁月无条件支持他买书,以及允许他跑到闹市去听书。这为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带来了更多的知识积累。

事实上,原始的好奇心被保护得越好,初始知识积累得越广、越深,就越是能激起更有深度的好奇点,主动学习的动力更大。

古希腊科学家芝诺这样解释自己的求知欲:“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你知道的越多,你的圆圈就会越大。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于是,你与未知接触的空间也就越多。因此,虽然我知道的比你们多,但不知道东西也比你们多。”

可见,有机会获得更多初始知识,或者在后天努力让自己变得“博学”的人,更容易葆有长久的好奇心。“马太效应”虽然听起来残酷,但发现规律的我们,努力接受真相,适应规律,似乎离强大又更近了一步呢。


蚂蚁私塾第九次作业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 第十二天

相关文章

  • 好奇心也遵循“马太效应”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新约·马太福...

  • 004| 好奇心也遵循“马太效应”

    私塾笔记作者:廖小小小赛私塾共读书单:好奇心本文2157字,预计阅读时间6min。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

  • 不到两年

    来公司不到两年,从一个小白变成一个安全生产领域的专业人员,职场也遵循马太效应,以后这类资源会集中到这个职位身边,占...

  • 归来,仍好奇——读《目光》第五章

    陶勇认为,好奇心、简单的快乐、遵循内心造就了自身的“少年气”。其中谈到他对好奇心的研究,虽然着墨不多,但我觉得值得...

  • 在职场中该如何学习

    ①职场不是学校,不是你弱会让你学习,而是越强越努力的人会得到学习机会,遵循马太效应,强者恒强。 ②你学习,你要让公...

  • 如何让成绩差的孩子逆袭?如果我们自己就是“孩子”呢?

    读「英」伊恩.莱斯利的《好奇心》读书笔记 【为什么孩子的成绩好的越好,差的越差?】 马太效应无处不在,孩子的成绩变...

  • 2020第37周复盘(9.6-9.13)

    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几乎都遵循资本的马太效应,金钱、人脉乃至教育,都是越富有的人越有,越穷的人越缺乏。只有时间,对...

  • 人生马太效应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几乎都遵循资本的马太效应,金钱、人脉乃至教育,都是越富有的人越有,越穷的人越缺乏。只有时间,...

  • 恒定

    金钱、人脉乃至教育等等,几乎都是遵循资本的马太效应,那就是越富有的人越有,而越穷的人却越缺乏,不过时间除外,它对每...

  • 时间,是年轻人逆袭的唯一资本

    很喜欢作家栩先生说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 几乎都遵循资本的马太效应,金钱、人脉乃至教育, 都是越富有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好奇心也遵循“马太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cl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