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知识,读过之后,不一定能回想得起来。在你用到的时候,它们就会突然蹦出来,帮助你达成目标。我想这大概就是阅读的意义吧。
在读《尖叫感》之前,我几乎没有读过别的写作知识方面的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多理念、思维、技巧,都深深的刻在了脑海中。
想如何选题?如何拟定标题?内容如何撰写等方面,确实受益匪浅,期间我也进行过书中内容的分享,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是忍不住写一篇总结,重新梳理一下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
阅读不是目的,互动与传播才是。
在动笔写作之前,脑海中会有一个想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是要写爱情、婚姻、成长或成功?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选题,为什么要选题呢?在我们文章发表之前,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这篇文章,会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所以我们要确定目标读者。
目标读者关心什么问题?想知道什么知识?心中有什么想法?脑中有哪些观点?
只有写出读者心中所想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读者才会有兴趣去阅读或转发。
有了要表达的思想和选题,这时候需要给文章拟定一个好标题,
题好文一半:标题拟定的好,文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那什么标题才算是好标题呢?
同样这个也是要根据目标读者来具体选用的。我前两天在简书发表了一篇文章,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情,阅读量相差了好几倍。
例:90%的作者都必须知道的爆款文章传播法则
文章开始是用的这个标题,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我之前已经用过几次这样的标题,所以对读者就没有了那么大的吸引力。
改:爆款文章疯传背后的秘密。
改良之后的标题,个人感觉更适合发到简书这个平台,因为平台上大多数的读者,也是作者。
作为一个关注写作的人,他们对第一个类型的标题已经产生了免疫力。而第二个标题更像是在探秘一样,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会非常想打开文章进去一探究竟。
接下来便是文章内容的创作。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生活是平淡无奇的,但创作的灵感大部分来自于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把本来平淡无奇的事物,通过各种写作技巧,写成悬念环生、惊险刺激的故事。
不同的写作顺序和不同的表达方法,给读者的感受是非常不一样的。
例:四个人在桌子上打牌,桌子下面有一颗炸弹,嘭,爆炸了,人全死了。
这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没有悬念,没有转折,没有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改:四个人在桌子上打牌,桌子下面有一颗大的,有人发现了它,然后这四个人各是什么样的反应?有哪些行动?最后结果是怎样的?
这样写下来就成了一篇有悬念,有刺激点的好故事。
具体、具体、再具体
文章的可读性,主要就是文章是否能让读者有代入感?
让读者感觉这件事情与自己有关,就像文章中的某个人物,有情绪的起伏,情感的表达,世界观的表现等。
怎样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
这就需要作者在文章中写出具体可触摸的细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能把具体的场景写好,就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读者代入之后,就会跟着文章的剧情往下走,会被很容易的调动起情绪、情感。
就如一句话所说:我的文字与你的三观正好相似,文字笑了,你也笑了;文字哭了,你也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