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是我本人对于底层能力结构的梳理,和《我如何投资xxx》、《我如何运作xxx》等等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后者更多是偏向于实践中运用知识,而本系列则偏向于我如何获取、学习及分析知识。
跟脚
简单说说跟脚原由,以免无端猜忌。我2015年大学毕业,算上实习,至今工作刚好3年,从事的是人力资源工作,当然,并不对口,大学学的是金融。可以强行划进斜杠青年的队伍,简短杠一下,可以HR/投资人/创业者。
自我认知和定位
为何我所写相关系列的文章标题大多以【我如何】来描述呢,正是涉及到自我认知和定位的问题。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每个人自己的经历、经验、社会构成和环境要素不同,造成了我的经验只能是“我的经验”,不会存在一个通用的模型,大家根据模型来进行操作即可得到预想的结果,照葫芦画瓢不可取。
系统地分析自我定位要追溯到毕业前夕,当时我面临着几方面的选择:工作or创业;做喜欢的工作or大众型工作。
首先,要整理两个维度的内容,一个是现状/自我能力,一个是现有资源,2年前我是这样的:

第二,我结合自己的性格和个人具体情况,没有单一去选择工作或者创业,而是联系起来。既可以打磨专业知识,也可以锻炼通用知识,如果单纯去创业,尽管个人的抗压能力和家庭风险承担能力可以接受,但未免在应该大量进行输入、学习的阶段过多地介入人际交往,对长远来说,可能不利。
第三,我选择一份大众型工作,原因是对基础的能力框架搭建有好处;而且也避免了各类人士所谓的把爱好当工作会越来越累爱(因为当时规划得很紧迫,我确实没办法专门花时间去论证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
第四,实体投资暂时不参与经营管理,只分析财务状况,当时手上也囤了有项目,在毕业前夕也成功达成了一个正向收益的投资。
职业选择
如果让我基于现在的知识结构做职业选择,我一定会先下载全国和本地的岗位数据统计,然后扒知乎、微博等等各种分析文章,最后从一二三四五等等因素进行分析。
比如:

但当时我从宏观的理念出发作出的判断,是我这几年为数不多的,想表扬自己的地方。
我有个爱好是前沿电子,也就是经常关注科技的最新研究和商用化产品,另一个爱好是金融投资,结合到一起,我就尤其对投资圈科技类的报道相当敏感;再加上几年前AI VR AR这些概念刚刚打出来,还未热炒,我已经通过各种阅读了解到基本情况。我的判断是:可能在未来,相当多的场景下“人”力都会被智能力所替代,那么,当人在使用外部工具上、感知外界上产生质的飞跃后,必定会追求内在的扩展,“人”力终将在很多领域焕发出极大的生机,工具可以不断地被制造,但“人”或者“一些人”,不可复制和替代,是非常稀有的资源。我要选择的职业必须和人息息相关,准确地说,要和人的流动、人的连接、人的行为,人的运转息息相关,我要深入了解他们。
这是我做HR的初衷。
未来规划
我当然是有梦想的人,但我不擅长从梦想反推长期规划,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我非常羡慕有这种能力的人。我不做5年以上的规划,随机性会随着时间长度的增加而成几何倍数增长,立一个不知道怎么去推动的远期规划或者自以为能按自己的安排去推动的远期规划,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我认为,在未来规划上其实应该模糊化,看成是一种指引;清晰化的,叫做“日程安排”。
我根据自我认知和定位的状况,规划如此:

总结
大部分人总是过高地评估自己的能力,过低地评估成本和风险,过度地评价社会环境外部。就像前文所述,我没办法给诸位展现一个通用模型,每个人都是“个例”,我能做的只有不断探究自我,这个动作,我们要实践一生。
注:所有图例是根据当时情况进行还原,并非当时画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