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梁思成传》,搜索了关于这本书的作者窦忠如先生的介绍。因为惊异于作者究竟怎样的背景,才能写出《梁思成传》这本资料翔实,观点鲜明,尺度恰到好处的书,让我们得以了解这位在此前仅仅“知其伟大而不知其何以伟大”的建筑家:梁思成先生。
给我带来极大触动的这本书的作者,窦忠如,我以为至少是跟随梁思成先生密切人士的后人。看来并不是,至少没有搜索到相关信息证明是。70后,军旅新闻人,二十几岁开始从事历史、文物相关人物传记的研究与传播,其它没有找到相关信息。大写的仰止。
泰山倾颓,黄钟毁弃。回到《梁思成传》,从梁思成的异域童年,到72年后北京医院的凄然长逝,作者的笔羽像是时而高空俯视、时而伫立伟人肩头的精灵,从不同的视角呈现着梁思成这位耿直伟人卓而不俗的一生。感受那种有限生命长度里的伟大和凄凉,难以逃避的那一代人的宿命,以及此后不知道还要多少年他将继续无边无际的影响世人的力量。
作者清奇的脉络,将梁思成或童真安逸或颠沛流离或孜孜追求或孤寂凄凉的一生,让人读来犹如历史重现,带你跟着伟人的足迹感同身受他在每一历史阶段的精彩和无奈,循循入胜。
读梁思成在日本的童年,笔触生动,画面感强烈。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对于梁思成的深远影响从童年已经开始生根发芽。有一段描述梁启超在日本剪掉长发的前奏:要奏请他忠其一生的当朝和授以身体发肤的父母。呼应梁思成的晚年,无论遭受怎样的不公仍终其一生的爱国情怀。
梁思成和林徽因对于古建筑考察论证的过程描述非常细致我竟然逐字看完。不禁联想到发现结核杆菌的德国伟大医学家罗伯特·科赫,他在自家小实验室里为了得出哪怕一个小小的结论,此前所进行的各种假设、推敲、验证、自我推翻、反复验证......心想所谓伟人之所以伟大,大抵这是独特素养。
这本书作者笔触神奇之处还在于:你看着看着在不同的阶段会生出不少疑问。比如梁思成一家战乱流离失所以及后来凄冷孤苦的日子为什么没有想过到他熟悉的日本或者美国“暂避”?毕竟这两个国家在他的童年成长和建筑教育方面都给他印象美好。作者早已料定读者疑问,总能在马上启笔的后文给到答案。日本侵华让他恨透了这个国家,而不去美国是因为抗美援朝让他对美国大失所望。耿直高知,坚信祖国的建筑大业始终需要他——这点读来我依然觉得受父亲深刻的爱国教育所影响。耿直,守拙和创新。是我深刻记住的字眼。
读到梁思成林徽因担纲设计国旗国徽的一段,我简直吃惊并澎湃:原来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伟大设计竟源于此!然后会随着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城墙文物古建保护举措的一招一式的成与败,心底里跌宕着唏嘘与失望:原来今天尚能看到的什么什么得益于他们,竟不知道北京曾经有什么什么......
生死别过梁思成的篇段,看哭了。不知道是不是每一位作者都会把伟大一生而遭不公对待的人物传记的最后一幕都写的这么凄凄冷冷,看《曾国藩传》时那位戎马一生的晚清名将的弥留之际,大雨滂沱,冷落之极。这人世间总以这么悲戚的画风送别他们这些不俗之人。
另外带着对梁思成遗孀颇具争议的印象,特别留意了此书对林洙女士的片断带入。比较中肯、不偏不倚吧。令人赞赏毕竟过往之大人物传记,何必拘泥于细枝末节的带偏读者呢。
最后,作为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非北京人,我禁不住假想了一哈北京的城墙并没有被拆除、而是根据梁思成的设计成为城市墙上花园的样子......该是何其美妙炫酷。不过也只能是假想了,毕竟如今有的也只剩残垣断壁。
随想暂停,阅读继续。
愿和更多的简友、书友分享读书心得,也非常感谢并欢迎读至此处的您移步我的微信公众号“米粒山”,畅享更多读编交流的乐趣,等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