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物皆可为镜,照出我们的内心。
以前总听人引用:心外无物。
还有一个更矫情的版本: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总嗤之以鼻,甚至觉得这这些话的人好假——借自己并不真正明白的鸡汤话,来装做有智慧。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真的是这样。
那天和几个老师一起去找另一个L老师聊天。L老师很有洞察力,他随口指出我和另一个F老师共同的洞察的天赋,还有他所看到的我们的性格的优势和特点。F老师很开心,刚好解了她当时的心头疑惑;我小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所以就是带着自小就有的一点儿骄傲心听着;旁边的H老师一言不发默默喝茶。
和H老师一起搭车,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到:我和她的不同在哪里?然后我就意识到:我听到的,和L老师所说的真正的含义,可能并非一回事。
对方说,你有天赋,只是他的看见,他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而我呢?我听到的是:我比别人好的地方在哪里。我的骄傲心升起来了。
这就像是《圣经》里,基督说的是爱,然而中世纪的人们,用十字军东征来贯彻它。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不在“道”的状态,并不能理解“道”是什么,只能够用自己的局限来理解“道”的一鳞半爪,如同盲人摸象。
所以,跟说的人没有任何关系,只和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关系。我如何理解这句话,定义了我是谁。
我如果只是将其作为印证,证明自己更聪明,更有天赋,升起骄傲心,那就白费了这份天赋。
而如果将其看作一种责任,那么,天赋就意味着更大的责任,更要从分别、执着、妄想之中醒来。
而我的选择,定义了我是谁。
这时候的选择,才是真正的自由意志。
那么:我和H老师的差别在哪里呢?她或许不是L老师所说的有天赋的,却是有爱心的。她和善对待所有人。而我在骄傲心里,却会加以分别,以天赋来区分,对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对待。
那么,我更应该去学习的,正是她的那份和善啊!当我对他人无分别地对待时,这原则才是我自己内心的,才是属于我的。对万事万物无差别的慈悲之心和当下觉察的大智慧,难道不正是所有智慧的觉者最根本的教导吗?
这才是,见贤思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因为周围人,都是最好的镜子。
经熟人介绍相过亲的人,都会有一个感受:你的相亲对象什么样,就是你在介绍人心目中的样子。想一想,是不是呢?
所以,一方面,内在我们反观自照,外在世界里,你如何选择自己的社群?这是我们可以有意识去做到的。
生命里发生的事,也是镜子。
初入社会,经受挫折的时候,会一直问: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世界不公平!
为什么面试没有录取我,而录取了小张?
为什么这个好的项目没有落到我头上,给了Linda?我明明更有能力!
——这样的事情,你是否也遇到过呢?
而这样的想法,会让人非常不快乐。
如果再去想一想:“这件事提醒了我什么?”“小张比我优秀的是什么?”“我需要向Linda学习什么?”——那么,这些镜子,就起到了作用。
这不是说所有一切都是因为我不够好,我必须要更好才配得上什么什么。而是真正去看,然后在看见的基础上,自由地做选择。
现实的环境,也是明明亮亮的镜子。
你如何对待周围的环境?
走在北京的街上,可能随手丢个小垃圾是做得出来的。但是如果你去到日本和新加坡呢?还做得出来吗?
那么,日本和新加坡的环境,照出了国民什么样的心灵呢?
环顾一下四周,你被自己喜爱的东西包围着吗?
你温柔而耐心地清扫和照顾自己所居之所吗?
你怎么看待每天做饭的锅碗瓢盆,又怎么对待家里的植物?
这不是能力问题,只跟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有关。一个内心体面的人,在贫民窟,也能穿得破旧,而体面。
有时自己心之所向,未必自知,但这世界已经给了最清晰的回答。生活过得如何,便是我们内心的最大真实。
而透过世界这面镜子,透过他人这一面面镜子,透过生命中所有因缘和合,都能够看到我们自己的样子。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教世界如何对待我们——而世界如何对待我们,是因为在内心,我们如何对待自己。
我们发出的心念,我们的行为,总归会回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是共通的,因为生命本身赋予了良知;
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对待自己,天地,众生的态度--所有的“不得不”,都是潜意识中的“我想要”......
正所谓:求仁得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