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这句话出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用微薄的尘雾去补益山海,用微弱的烛光为日月增辉。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当时,整个社会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带有一种乱世的色彩,在文学作品中也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曹植早期一直渴望建功立业,后来,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彫励,饮酒不节”,惹曹操大怒,失去了继承人的机会,后来又受到兄长的严加防范。
后来,曹植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寄情于文学创作,时常流露出苦闷和悲愤的心情。他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自己在政治上建功无路、生活中苦闷无边的悲凉心境。
他最终目的在于“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殷殷报效国家之情溢于言表。但曹植言辞恳切的文字并未得到皇帝兄长的认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句话情兼雅怨,但它也只是一个贵族公子的个人感伤。
我们国家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通过人文与历史,以史为鉴,正衣冠,明古今。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人,如三过家门而不入全力治水的大禹,卧薪尝胆的勾践,韦编三绝的孔子,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囊萤夜读的车胤,为子三迁的孟母。
有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如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的苏武,几经浮沉的宰相魏元忠。
有刚正不阿、清正廉明的人,如敢于直言劝谏的魏征,冒死进谏的海瑞,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刚正爱民的况钟。
有鞠躬尽瘁、改革图新的人,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变法的商鞅、王安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改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如以社稷安危为己任的屈原,一生以恢复中原为信念的辛弃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人,如为国刺秦王的荆轲,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大义凛然的文天祥,民族英雄于谦,宁死不降的史可法,为国捐躯的邓世昌。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就阐述并诠释了什么才是中国的脊梁。
历史人物是鲜活的,他们曾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星空下。历史也是鲜活的,他们是曾经生动地存在于时间河流中的那些人物和事件,而不是枯燥的阐述和令人生厌的说教。历史,也是我们对自己文字诚实的态度。
当我们了解年龄相仿的仁人志士开疆拓土流血牺牲的事迹,会有更多的人肩负起重担,更多的年轻人将融入新的征程。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寻求慰藉,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星霜荏苒,日月其除,历史于时序更替中矢量前行。我们处在历史的坐标系中,链接着过去与未来,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愿以寸心予华夏,且将岁月寄山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