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会和孩子说:你要做一个好孩子。
但是我们是否真正考虑过,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一个好孩子?
很多家长、老师,最喜欢拿孩子的学习成绩来归类:
学习优秀,就一定是好孩子?
成绩不佳,就一定是差孩子?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且不简单的事业。
这样一刀切的做法,埋下的隐患无穷。毕竟这个世界不是一个非白即黑的绝对环境。
最典型的一个问题,当下社会常见的培养孩子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佛系,一种是鸡娃。
到底哪一种更容易养出好孩子?除了佛系和鸡娃,培养好孩子,还有没有其他路可以走?
有的。
这条路就是,父母用什么样的方式,既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又能让父母觉得能更好的管住孩子。
鸡娃还是佛系?首先我们要明白问题不带孩子。在于父母。特别是那些焦虑的父母。
这些父母共同的问题是,把鸡王和佛系变成了两种,要么左要么右的选择。这是一个认知根本性的错误。
去年《小舍得》的大结局,曾让许多父母直呼“过于真实”。
幼升小、小升初、奥数、摸底考、分班考……
每一个关键词,无时无刻不在家长们的敏感点上跳舞。
一边是鸡娃家长和解,放下执念立地成佛;
一边是佛系家长顿悟,走上推孩子的道路。
很多家长说:别人的娃一个个补习班的上,看看自家还在玩泥巴的娃,很难不焦虑。
也有家长觉得: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快乐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事实上,教育方式不是只有鸡娃和放养两条路。
如果把普通家长分为四类,分别对应四种孩子的成长道路:
A 类:高关注,高干预,常见的鸡娃家长,容易高开低走;
B 类:高关注,低干预,后劲十足,大概率低开高走;
C 类:低关注,低干预,常见的放养型家长,纯粹靠孩子自己的天赋;
D 类:低关注,高干预,纯粹靠孩子天赋,还容易性格扭曲。
关注度,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上心,愿意花时间、精力、金钱帮助孩子更好成长。
干预度,家长运用各种包括诱导、说教、命令、逼迫等方式,让孩子去做家长想让他们做的、孩子又不那么情愿做的事情。
孩子未来长成什么样?其实核心还是父母在培育过程当中,在这两个维度的把握。
通俗的来讲,聪明的父母如何在关注度和干预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既有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又能让父母感觉不再焦虑。
不管是佛系还是鸡娃,都只是手段,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一个根本目标,培育优秀的孩子。
所以,更好的教育方式,既不是第一种,鸡娃模式,逼迫孩子;
也不是第三种,撒手不管,佛系方式,静待花开。
聪明的父母,会找到鸡娃和佛系之外的第三种路径——高关注低干预:
在孩子可能会遇到危险时,提前排除困难;
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手;
在孩子茫然失措时,恰当给出建议和指点;
在孩子遭遇挫折时,永远提供温暖的港湾。
其实孩子,都是好孩子。关键看父母有没有培养好孩子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