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拍给成年人看的童话,童年贫穷苦难的生活曾经是多少人的回忆,幼年时总盼望着快快长大,好像只有长大拥有了财富才能谈得上幸福和快乐。谁能想到呢,我们忘了伴随成长的是各种各样的责任和压力,即使我们拥有了曾经想要的东西,可不一定都会快乐。这时候才明白在幼年的贫穷生活里能让我们快乐是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哪怕只是一双属于自己的鞋子,就够了。
影片开头的镜头特写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补鞋匠一针一线缝补着一双破烂陈旧的粉色小鞋,这画面如同针扎在心上让人难受不安,这双鞋的主人生活并不富裕。这是一个贫穷困苦的五口之家,主人公阿里才九岁,有一个妹妹,一个还是小婴儿的弟弟,母亲身患疾病,家里所有的开销只能靠父亲微薄的收入来支撑。他们生活拮据,一家人挤在租来的小房子里艰难地过着日子,甚至还欠着房租以及菜店的钱迟迟还不上。阿里帮家里买土豆,菜店老板只允许他捡地上卖剩下的又小又丑的那一些,也就是在这里,阿里把妹妹那双唯一的粉色小鞋子弄丢了。没有鞋子,妹妹就上不了学,阿里也知道以家里现在的情况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再给妹妹买一双新鞋子,两人便约定轮流穿阿里的球鞋去上学。
导演善于利用社会环境来渲染剧情,以此来强化阿里家庭的贫困,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影片中阿里和妹妹利用男生和女生轮换上学的机会来换穿鞋子,这在大人看来是多么的滑稽可笑,但在那样的生活条件下,孩子们对上学的渴望是多么地执着,可悲啊,他们身上的这些犟劲正是我们大人所缺乏的。两个孩子穿着球鞋在潮湿阴暗的过道里匆忙奔跑的画面多次出现,土灰色的砖墙与暗色系的人物服装色彩和谐统一,强调了当时伊朗窘迫的社会现状,更加突出了苦难家庭里两个孩子为了一双鞋不停奔跑的残酷现实。片中城镇与乡村对比出来的差异尤为显著,周末阿里跟随父亲去到城里帮别人修剪花园,绿色在片中充当了调和剂,渲染着城市的光彩靓丽,就连城市的广告牌都采用了高饱和的暖色调,高速公路上,父子二人骑着自行车的小小身影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穿梭,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和无助。尤其是父子二人来到了有钱人家的院子里,那样大的房子和宽阔的院子让他们又是惊讶又是羡慕,穿着真丝睡衣的房子主人娓娓述说着自己种下的那些花草树木,这与一旁衣裳褴褛、不善言辞的父亲对比是多么地强烈。房子小主人艾利热烈邀请阿里同去玩耍,两个孩子名字虽然相近,但却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导演又是善于捕捉儿童心理活动的,他深谙“人之初,性本善”的奥秘。妹妹莎拉写字用的铅笔已经短得快要握不住了,阿里默默地把自己没用过几回的铅笔推了过去,莎拉正责怪阿里把自己的鞋子弄丢了,但看到阿里苦苦哀求她不要将这件事告诉父母,她的心软了。莎拉指甲刮着铅笔,这样的举动正说明她的纠结和难过,最后她还是接过了长铅笔,答应了阿里。阿里怪妹妹跑得太慢,害得他上学迟到了,可后来他还是把老师奖给他的一支新的铅笔送给了妹妹,莎拉脸上的笑容是多么的天真和纯粹。影片没有刻意去描述生活的艰难,也没有任何激烈的控诉或呐喊,而是将人性的美通过两个小小的孩子来体现,这又是导演做得高明的地方。妹妹莎拉在一个小女生脚上发现了她那双丢失的粉色小鞋时,她并没有上前去质问,而是告诉了阿里。阿里和妹妹找到了小女生的家,但他们发现对方的家庭甚至比自家还要贫穷——小女生的父亲是盲人,靠随身挂只木箱子卖杂货挣钱。两个孩子放弃了要回鞋子的念头,他们对视的眼神是那样的失落和难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莎拉的好心很快就有了回报,小女生捡到了阿里送给莎拉的那支铅笔并还给了她,这一次莎拉笑了,笑容里多了些欣慰和骄傲,这令她觉得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后来,小女生穿上了父亲买给她的新鞋,得知那双粉色小鞋被扔了的莎拉很难过,但她至始至终没有告诉小女生关于鞋子的来历,善良的莎拉并不想小女生因为一双破烂的鞋子自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阿里和莎拉身上能有这些散发着光和热的优点完全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阿里的父母虽然贫穷,在他们身上却有着最纯真的本质——善良、诚实、勤劳。母亲身患疾病,就连父亲也不让她做活,可她还是凭自己的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家五口的日子已经过得很艰难了,母亲仍不忘叫阿里拿些羹汤给邻居送去;斋祭日,父亲替寺庙保管着一大袋糖,当莎拉问他为什么不从中取一些用时,他说:“它们是清真寺的,暂交我们保管。”言下之意,不属于我们的东西不能私吞。有这样明事理懂是非的父母,怎能教不出好儿女来呢。导演虽然讲的是两个孩子的故事,无形之中却给众多的为人父母者上了一课,这又是电影一个伟大的地方。
在这样窘迫的环境下,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去实现梦想的孩子还能保持着如此纯真的心灵,这是多么地难得啊!对这两个孩子,导演没有把他们表现得如同难民一样地乞讨观众的同情。影片大部分的拍摄高度与孩子是平行的,这让我们看电影时会觉得我们是在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内心的声音,我们没有高高在上,而是给予了他最大的尊重。孩子们的语言、思想、行为虽然天真,但却又是最真实自然的,这种自然为他们的梦想涂上了最干净的色彩,也让他们的渴望具有了最感人的力量。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丢失过属于自己的“鞋子”,但我们有那样强烈渴望过把“鞋子”找回来吗?我们有为“鞋子”而坚持不懈地努力过吗?电影里,阿里为了送妹妹一双新鞋子的愿望而不懈努力着,做园丁赚来的钱为治父亲的伤花光了,阿里的愿望第一次落空,夜里听着父母讨论生活的艰难,阿里默默流泪。在本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纪里,他承受着不该由他这个年纪所承受的痛苦。
即使现实几次给他沉重地打击,阿里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渴望。他卯足了劲参加马拉松赛跑,只为了要得到季军奖品里的一双球鞋送给妹妹。影片中最让人揪心的也是阿里参加赛跑的那一段画面,导演将这一组镜头处理得缓慢而有力,声音在回忆中切换,画面中不断响起阿里对妹妹许下的承诺。奔跑的阿里肢体扭曲,表情是牟足了劲的挣扎,导演将这不合常态的肢体动作拍摄出了一种异样的美,这朵自苦难中成长起来的花儿开到了最美的时刻。在所有人为阿里欢呼时,阿里只是急切地问了一句:“我是否季军?”多让人心疼的一句话,多么简单却又不渝的信念。长跑冠军,对别人来说是超越,对阿里来说却是一种极大的失望,面对镜头阿里哭了,他不明白自己只是想要一双鞋子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电影中导演处理得最干净的是阿里和莎拉的清澈的大眼睛,莎拉的眼睛里有一种体贴和悲悯的美,而阿里的眼睛里更多的是一种倔强,这种倔强源于他对梦想的渴望和执着。阿里对家人的关爱和体贴是发自内心的,是与生俱来的天性,纵观影片,阿里的这种天性是多么纯粹自然,全无半点做作的痕迹。导演虽然给了阿里最大的失望,但对这个孩子,他是偏爱的,他以一个穿插的镜头给了阿里最实在的温柔抚摸——父亲从商店里出来走向了他的自行车,自行车后座上有两双鞋子,一双白色的,一双红色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