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早教,会不会不知从何下手?一大堆的早教书籍该从哪本开始阅读呢?早教系列的书籍只能用来教孩子吗?如果你有这些困惑,建议一定要读一读这本经典的早教书籍:孩子的大脑。
这本书中前2章对我有触动的点:
1、养育孩子就像种一棵树,他会长成他原本长成的样子,需要的是给物质基础、精神陪伴、成长空间。
2、享受当下,换个角度看事情,会瞬间美妙。同是一幅画,一个角度是年迈的老人,一个角度却是年轻貌美的少女。
3、工具的使用:激励孩子的行为、惩罚替代法、设定恰当的规则、同理心、沟通
和游戏力养育以及亲子沟通中的育儿理念是一样的,甚至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一样的,也就想到成人的需求也是相通的。
教育孩子与管理企业、大自然的生存之道都是相关联。这让我想起老子道德经中的天之道。万事万物都会有一个我们看不见的道在指引我们,当符合道的原理,我们就能够得到想要的结果,反之亦然。
对于我来说,目前没有孩子,还不能去体验这些知识在育儿中的实际效果,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但也给了我除了育儿以外的视角,那就是通过这些育儿的点向内看自己,可以让我去静思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对现在的自己的影响,是一个很好的认识自己的方式和机会。同时,这些点也会让我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赋能个人成长、职场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发现了另外一个视角,这些点在工作生活中也是特别管用的。
在管理上,我没有什么经验,但对于管理上的理念在我最初接触管理是一张白纸,现在回忆起之前的经历,就会发现我在管理上第一障碍是:沟通。
不是简单地对话,而是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去沟通。什么是正确的沟通方式呢?其实就是与孩子的沟通。可以说孩子是最难沟通也是最容易沟通的了。
说很难沟通:孩子不理解你所说的,如果你试图和孩子讲道理,那就是鸡同鸭讲,会让你整崩溃,不像成年人的世界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会让对方懂。
说很容易沟通: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美好的,你只需要懂他的需求,给他爱和理解,就能成为他最坚实的依靠,他会无条件的相信你、爱你。而成人的世界里多了尔虞我诈,需要思考的维度就会很多,周旋于人与人之间就会很累。
但我发现用来给孩子的工具,也是很适用于成人的世界。其实成人的世界看似复杂,但人的基本需求和孩子没区别,也是要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激励行为:我们也是需要各种激励各种正反馈的,才会支持我们做得更好。
惩罚替代法:我们也不喜欢被惩罚,也会有各种情绪,惩罚能让我们有逆反心理,而需要管理好团队,更多的是教练式引导而非惩罚。管理者不需要想着怎么惩罚员工的不好行为,而是要思考设定怎样的管理体制来引导员工积极工作,其实核心是和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样的,对于管理者在自己身上要做到无为,为员工要做到让其能够丰衣足食有钱赚。
同理心:这是处理任何关系和矛盾的根源,这也是真正做到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基础。目前我知道了这个方法,但实际中我还不能完全做到同理心,以及有同理心的沟通表达,不过我相信刻意练习是可以帮助我提升的。
沟通:我一直不擅长沟通,之前也特意看了一些沟通的书,但总觉得知识是知识就在那里,但自己用起来就不好使。回忆起各种沟通有问题的点,关键在于会有沟通的卡点和恐惧感在那,我害怕或者不愿意沟通交流,更多的是心理因素,或者说是自己的编剧心理,会因为一次沟通而思前想后,根源在于内心厌恶损失的心理,觉得我这样去沟通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反而会觉得我不去沟通就不会触碰到火线,只要不碰到火线就可以维持平静,会比突如其来的爆炸让人有安全感,但恰恰是这种逃避不敢面对问题,会让自己一直很难受,总会觉得有个疙瘩在那,随时都可能爆发而置于危险之中,时刻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现在反而是看了益智早教的书,看到与孩子各种矛盾的处理都在于沟通,知道了与孩子沟通的步骤,再折射到成人之间的沟通,反而没那么难了。我想这大概是惯性思维:我会觉得成人的问题是很难的,而孩子的世界单纯,但再反观底层逻辑是一样的,成人的世界里简单的事情可以很复杂,而孩子的世界复杂的事情可以很简单的方式搞定。
这是我读了书中前2章的一些感悟,这本书适合以下人群阅读:
1、家有萌娃的家长,可以帮助搭建理论到实践的育儿知识体系。
2、即将成为新手父母,是一本育儿早教的金典书籍。
3、喜欢通过内省看世界的人,看儿童系列书籍,可以反辅:从简单世界到复杂世界的打通。也许,我们觉得世界太复杂,我们可以回归简单,原理是相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