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
心理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之概述及社会化

心理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之概述及社会化

作者: _禾苗_ | 来源:发表于2024-04-18 15:56 被阅读0次

本文是根据课件自整理的考研应用心理学知识框架梳理,用于考前整合复习,有同行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呀~

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含义

普遍的看法:社心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社会心理学是关于人们如何思考他人、影响他人以及与他人关联的科学研究。—— Myers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吴江霖


奥尔波特(实验心理学的奠基人)

1924年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1、社会行为:

指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决策等。

勒温(1936)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B=f(P,E),即个体行为(B)是个体(P)与其所处情景(E)相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心理:

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二、研究领域

三个领域:

1、个体层面:个体行为与心理过程

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人与人相互作用的领域

侵犯与利他行为、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社会群体层面:宏观环境与组织领域

文化的影响、环境心理学、组织行为、风俗、阶层、阶级以及名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三、基本理论

1、生物理论(本能和遗传差异)

2、学习理论(联结、强化、模仿)

3、诱因理论(理论决策、交换理论、需求满足)

4、认知理论(分类和聚焦、归因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

5、角色理论

.

社会化

一、含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类型(或结果)主要包括:

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2、社会化的主要载体(或影响源):

遗传+社会文化环境(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辈群体)

二、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怎么去形成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社会教化 + 个体内化

个体内化 → 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1、社会角色引导

角色是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理解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依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社会认可是个体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来源。

2、社会学习机制

社会学习就是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各种行为、行为规范及行为方式。(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3、社会比较机制(费斯汀格)社会实在论

社会比较是将自身状态与他人进行对比,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社会比较是获得社会性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

个体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社会特征共同的人进行比较;情境越缺乏客观标准,社会比较倾向越强。

自信心状态影响社会比较的性质。

4、亚社会认同

亚社会是指相对于宏观大社会的直接社会环境;较大社会背景下的较小社会背景。

作为个体的首属群体和个体社会化的直接背景,个体会以亚社会为出发点,并在其被要求、期望和奖惩的环境中被引导。


本文完

下回 —— 社会心理学之自我概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之概述及社会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qyx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