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全国高考甲卷作文考查类型为材料题,这种题的特点是观点藏在字里行间,需要考生自己提炼主题,本则材料提炼难度不大。

材料作文提炼关键词的一般方法:
1.先划层次,在各层次找出关键词。
本段材料三个关键词依次为:移用,化用,独创。把关键词组合起来得到材料中心,即匾额题名的三种方法(更广泛的领域如文学作品,艺术,科技,历史,政治,哲学等)。
2.辨析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移用”,“化用”,“独创”,这三个词语,可以是平行关系,也可以看作递进关系。

3.确立作文角度。
①平行:选一个或两个关键词展开;或三个词语都选择(不同条件适用不同方法)。
平行角度应该注意阐述的广度。即材料的丰富性。
②递进:一般侧重最后一个词语,前二为后者基础,本材料重点在“独创”。递进阐述应侧重于深度。如性质变化,意义大小等。
4.拟定提纲。
拟提纲时有一点建议:高考时间有限,可以联想学过的课文,有相关相似结构可以借鉴,便于快速拟定提纲,本材料最容易联想到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其次从平时积累的材料库中匹配,要找自己熟悉的材料。

例举几个构思角度和例子,以抛砖引玉:
①文化:从《诗经》到《古诗十九首》
立意:《诗经》和南朝底层士子的《古诗十九首》之间隔了一个华丽宏大的汉“大赋”的距离;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没有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语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感,语言浅近自然却意味无穷;如山间甘泉千年陈酿,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富韵味。可以说古诗十九首“直接移用”了诗经精粹,从艺术手法讲,这才是真正的诗,不加雕饰,真情实感,接近百姓,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
②文学作品:“从《红楼梦》到莫言”
立意: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奖,而中国经典《红楼梦》却不能?莫言使用的手法不是传统中国叙事方式,他的作品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影响极大,也有我国志怪传奇、明清笔记小说的影响,简言之,诺奖是“世界”的,《红楼梦》是“中国”的,那么,是继续保持(移用)民族传统,还是化用世界文学,甚至独创出一种流派,那就见仁见智了。
③科技:从缺芯到有芯
立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近几年过着极度“缺芯”的日子,被掌握了芯片先进技术的国家掐住喉咙,处处掣肘,究其因,是我国以前采用直接购买的方式,节约了研发时间,但是人家现在不卖了。可见,科技移用并非长久之策,科技必须化用,独创,才能在当今世界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现在走内需之路,开发自己的芯片,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④哲学:从孔子到朱子
立意:儒家文化是中国核心主流文化,从孔子探索悟道始,汉朝确立正统地位,却在唐朝同时遭受道家、佛家思想的冲击,致使它的观点和方法论无法统一,甚至不能自圆其说;南宋开始,二程开始修补,到明朝时,朱熹以一人之力,集儒家流派大成,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家文化,将传统儒学发展成为完美的经典,使得中国无数的儒者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它提倡知行合一,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这个过程,有移用,化用,更有独创。

例举的这些角度也不难,但必须深入了解某个领域才能总结和归纳。具体写作的时候,议论文可以正反对比,同类题材类比来丰富內容,也可以合理想象写成文学小传式的记叙文,融入人物情感和内心,赞美其独创精神的可贵;借鉴篇章如课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庄子穷困潦倒始终保持精神高洁,孔子游走六国却被人围困,而朱子为创立新儒学集毁谤于一身。
高考作文的得分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立意。没有新颖或深刻的立意,则行文不远,泯然众人矣。中学生学习任务那么重,那么依靠什么样的文化积累来应对60分的作文大题,如何高效阅读和积累,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呢?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认真学好课文,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逆向,发散发问,归纳同类对比不同类型,相反题材文章的特点。譬如诸子百家的横向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纵向比较等等。
二是从课文延伸到作者所有作品的精读,凡是能入选课文的都是大家,若能悉心体会其精髓,形成的文化沉淀足矣。
三是在某个领域的精读,文学类如四大名著之一,哲学类如胡适鲁迅等的论著等等。
三者选其一,做好读书笔记,中学6年若能坚持下来,定能厚积薄发,笑傲高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