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拿Kindle/Pad看電子書的人,同鐘情于紙質書閱讀的人,
兩者將如台海兩岸分治的群體一樣,
他們,及其後代,會變成兩類截然不同的人——
不思考,與會思考的族群——
這也叫進化,只不過有的進化是以退化的方式進行。
——原來的1982
寫作是一種生活情趣,生命習慣。
寫作,使我既敏于思,凡有所察,立刻在腦中激發聯想,在胸中醞釀文章。又敏于行,腹稿打的七七八八了,動筆敲出來。
從浦東機場拎著行李一路地鐵接駁,磁懸浮——7號線——6號線。在站台等車,舒坦喘口氣。對於眼前的廣告,心里有話想說。身子雖疲憊卻毫不影響大腦開工。帶著問題(作文題目)坐地鐵,是一種高效率的文藝青年生活方式。
一向不屑于Kindle閱讀,捧著電子產品做“低頭族”很庸俗。
第一:沒電咋辦?
讀書,有陽光就夠了。何況電子產品的屏幕累眼睛,從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ility)角度看,閱讀是耗費視力的過程,為什麼不用一種衛生的方式來好好珍惜它,讓視力為我們服務更久呢?同理,牙也如此。
人最痛苦的是什麼?
人沒死,眼睛和牙都沒了。
啥好看的書,好吃的串,火鍋,烤肉都他媽跟你byebye了,雖生猶死。
而壓根就不閱讀的人,就是對自己的形象沒要求,毫無“形象管理”概念的人。
地鐵里鑽進大腹便便的年青人(目測85后),頭髮蓬鬆也不知修剪,一身囊囊膪肉。咦,連我這“化外之地”來的滿洲客都覺得此人忒影響上海市容。
一個城市最美(或最醜)的風景是什麼?是人。而塑造人的是什麼?是制度。
而往小了說,塑造一個人身形樣貌與精神氣質的是什麼?生活習慣。讀,寫,思,想,做。
第二,Kindle/Pad,low就low在沒法隨時動筆。大腦是思想的發動機,握筆是思想的點火器。
閱讀不是單向的輸入信息,使自己成為作者觀點的“衛星”與“跑馬場”。所以應試教育沒有閱讀,只有填鴨。科舉不廢,高考不除,國民素質永遠沒法提高。
但是高考能廢嗎?
不如問:城管能廢嗎?不能。
官員能不貪污嗎?媽的,不貪污當什麼官。
閱讀更是一個雙向傾談的過程,與作者聊天。讀到每有會意的句子,觸動了自己的所感,欣然記下第一時間的所思所悟,這才叫有質量的閱讀。真知灼見不是作者給的,是經人家提示后,你自己總結的才是真正屬於你的認知,釀成你的智慧。舉個例子:
航班是大好的閱讀時光,可浪費不得。有正餐的航班,至少帶一本書上飛機。沒有正餐只提供點心水果的,則至少隨身2本。這是我的飛行閱讀哲學。
易中天老師退休了嗎?沒有,他老人家還在著書立說。讀易老師的“中華史”就相當於投奔到易老師門下。青年人哪能沒有自己跟隨的名師,精神世界豈不迷失了坐標與航向?
“大宋革新”這本談到北宋軍政之弊,文臣帶兵,這不和土匪頭子的小蜜當大學校長一樣荒唐?而這看似維持趙家人江山永不變色的“巧妙”設計,其實真是“自宮”,實在蠢透了。公元10到13世紀,邊疆快馬彎刀何其凌厲,契丹,党項,女真,蒙古,這麼多“上帝之鞭”即將陸續狠狠抽打在趙家政權(其實抽打在無辜的老百姓身上),整頓軍務,秣馬厲兵尚且來不及。實在是趙匡胤從一開始就咎由自取,只不過好日子他過,兵災留給子孫。法國路易十四,路易十五不也是嗎?可憐的路易十六,那個腼腆怯懦的少年替祖父們上了斷頭台。
所以宋該亡,咎由自取(踢球的能當丞相,殺岳飛)不足惜。就像楚懷王之楚國該亡,只是兵災殃及百姓。興,百姓苦,服兵役;亡,百姓苦,遭屠戮。
之前尚覺得北宋之潰敗,源於王安石與民爭利的變法。民怨沸騰,民不聊生,“治大國如烹小鮮”,窮他媽折騰什麼以至於折了國本。本固,邦寧。現在看,變法也不過是加速了趙宋王朝滅亡而已,“病根”早在太祖趙匡胤那就親自種下,後人不過也是做點修修補補的工作罷了,苟延殘喘,於事無補。
制度愚昧而破敗,逆向淘汰的晉升體系,壓根就不值得抱任何希望。
朝廷缺錢,宋神宗就要變法,要撈錢。但怎不思精兵減政?開源節流?
軍政官僚臃腫,揮霍民脂民膏,卻向百姓攤派,這種王朝不被外敵所滅,也必將被忍無可忍的人民群眾推翻。歷史上的趙家,從不知汲取上一個趙家的興亡教訓。
這就是下飛機與上飛機之間,我的思想變化。用理工科的術語,叫“增量”。慾進步,就得每天都要有增量,包括認知的增量,肌肉的增量。對於男人,思維和身體一樣強壯才能在這不講規則的叢林社會生存下去。
最直接的增量在於閱讀,閱讀需要伴侶。伴侶是誰?是咖啡,是紙筆。動筆寫,就有一種專注的儀式感。
書買回來,怎樣物盡其用?拿筆在空白寫,寫你認同的作者觀點,補充它,更要寫你為啥不同意其看法。那書中一張張紙,有字的是人家的東西(妳買回來的),空白的才是留給你自己收穫的思想空間(你自己生產的)。一本書也可以說是作者與你的合著。紙張優良,削好鉛筆,不觸發筆端的思想流淌,就是對空白紙張的浪費。你有可寫的,才是真正讀進去了書。反之,讀書僅是做樣子罷了。
手寫帶動頭腦凝神思考,驅策智慧發動機火力全開。手中握筆,就是思想的“點火器”。可是Kindle/Pad,你往哪寫?貌似看書,其實光吃(書)而不消化,轉化不成你自己的骨骼與肌肉。閱讀,學習,無不是為了成為更豐滿,更加自我完善的自己,而絕不只是作者的複印機,傳聲器。
我不是易中天老師的復讀機,
我不是陳志武教授的應聲同,
我要站在,且已經站在,他們的肩膀上,
看到他們都沒看到的風景,參透他們都沒參破的玄機
35歲,承認不承認,青春都已經進入下半場。於是更加抓緊,去機場如奔去自習。咖啡沖好,熱水晾好,書,筆,紙都備好。開始大快朵頤,一場思想互動的饕餮盛宴。
好像找到自己寫字好的原因了。天賦之外,就是勤動筆。雖不為練字,卻字字如煉。
“不要用自動鉛,用鉛筆才練字!”30年前恩師的叮嚀,將作為家風傳承下去。家風才是最寶貴的遺產。家風,就是階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