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名人人物历史
2018-04-16辛弃疾:梦里金戈铁马,眼前山河破碎

2018-04-16辛弃疾:梦里金戈铁马,眼前山河破碎

作者: 熬不过黑眼圈 | 来源:发表于2018-04-16 09:27 被阅读385次

    提起辛弃疾,人们也许想到的是与苏轼合称为“苏辛”的辛弃疾,也许想到的是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的辛弃疾,又也许想到了人称“词中之龙”辛弃疾,辛弃疾这些称号的得来,都是由于他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

    但是那个一生空怀将军梦的辛弃疾,却很少被人看见。

    著名作家梁衡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所以,倘若读不懂辛弃疾的将军梦,也就无法真正走入辛弃疾的文学世界。

    01  承袭祖愿  大志初立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的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

    此时靖康之难刚刚过去十多年,

    历城已是金人的占领区。

    青少年时期的辛弃疾,从未到过南宋。

    但辛弃疾年轻时起便“身在曹营心在汉”,

    立下了回归南宋,回归中原的志向。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的影响。

    辛弃疾的父亲去世得比较早,

    他是在祖父的抚养下下长大成人的。

    因辛家族人甚众,未能逃脱金人的统治,

    辛赞不得已为金人做官,

    但兼具文才武略的他始终不忘恢复中原的志向,

    一直在等待着起义抗金的机会。

    他经常在饭后带领着儿孙辈们登高望远,谈论兵法韬略。

    “家本秦人真将种”的辛弃疾,

    深深被祖父的情怀所感染,

    在同龄孩子还在玩泥巴的时候,

    他就在心里默默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志向,

    一心向往着驰骋沙场,卫国杀敌。

    此后的辛弃疾,

    便为着这个梦想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奋斗。


    02斩杀义端 崭露头角

    1161年9月,金主完颜亮率领大军大规模南侵,

    并企图百天之内灭掉南宋。

    被战火侵扰的百姓纷纷起义,抵抗金人的侵略。

    此时的状况让自小就立志做将军的辛弃疾热血沸腾,

    他意识到自己为国效力的机会来了

    于是他也召集了一批队伍,

    投奔当时规模最大的起义军队伍——耿京所率领的起义军。

    耿京也对辛弃疾的到来大喜过望,

    并安排辛弃疾负责起义军的文秘工作。

    尽管做文秘工作与辛弃疾以武立身的理想差距甚大,

    但是辛弃疾明白,恢复中原的理想,

    必须一步一步地实现。

    于是辛弃疾便跟随耿京“上马击贼,下马草檄”,

    成了耿京的左膀右臂。

    不久之后,一个让辛弃疾崭露头角的机会来了。

    有一个叫做义端的和尚,

    他是同辛弃疾一起投奔耿京的,

    但是他忍受不了在义军中当差做事的苦头,

    便趁大家喝酒之时,潜入辛弃疾的营帐,

    偷走了由辛弃疾保管的义军大印,

    准备投靠金人,以求富贵。

    此事让耿京大为恼火,

    他问罪于辛弃疾,

    以为是他将奸细带入了军营。

    辛弃疾心中此刻的怒火应该不亚于耿京,

    除了愤怒,还有羞愧、自责......

    理屈词穷的辛弃疾向耿京立下军令状:

    三天之内,定追回帅印!否则甘受军法处置!

    辛弃疾料定义端会带着军印投奔金人,

    于是带领一小队人,

    埋伏在通往军营必经之路上,

    果然,没过多久,义端出现了。

    这个正幻想着荣华富贵的叛变者,

    一见杀气腾腾的辛弃疾,

    立马被吓得魂飞魄散,滚下马来跪地求饶。

    而求饶的理由也甚是可笑:

    “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所谓“青兕”是一种青色的犀牛,是一种凶猛的神兽,

    或许此时气势汹汹的辛弃疾看起来确如一头青色的犀牛,

    让受到惊吓的义端出现了幻觉,

    但嫉恶如仇的辛弃疾不由分说,

    便挥出宝剑,手起剑落,了结了这个叛徒的一生。

    随即便搜出大印,调转马头,回义军大营复命去了。

    此事之后,耿京也对辛弃疾刮目相看,

    他被辛弃疾这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所震撼,

    不再仅仅把辛弃疾看做一个书生,

    而是更加重用辛弃疾。

    03生擒叛徒 意气风发

    当时金军的南侵行动进行得非常顺利,

    但是却不想,1161年的时候吃了一个败仗,

    新上台的完颜雍见此形势,

    对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实施了招降政策,

    本就组织涣散的农民起义军很快便动摇了,

    耿京为此忧心忡忡。

    这时辛弃疾给了耿京一个建议:投奔南宋。

    于是耿京便派辛弃疾和贾瑞去联络南宋朝廷,

    但是就在辛弃疾离开的这段时间内,

    起义军内部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

    起义军首领耿京居然被张安国给杀害了!

    张安国曾是与辛弃疾并肩作战的起义军,

    但是他竟然在金人的诱降政策下叛变了!

    他趁着辛弃疾去联络南宋朝廷之时,

    杀害了起义军的首领耿京,投奔了金人。

    这使一心抗金的辛弃疾勃然大怒,

    他发誓要手刃叛徒,为耿京报仇,向宋廷复命!

    此时的张安国,正在金人占领区的山东济州城里,

    与几位金人将领推杯换盏,把酒言欢。

    但是他没想到,辛弃疾已从南方踏马而来,准备将其活捉回临安。

    酒意朦胧的张安国,还陶醉在新官上任的喜悦中时,

    便被辛弃疾一把抓起,扔到了马背上。

    辛弃疾将张安国活捉之后,

    便冲出万军之阵的敌营,

    马不停蹄地率军绝尘而去,

    “渴不暇饮,饥不暇食”,

    连夜南归,赶回临安,将张安国交给了南宋朝廷,斩首于市。

    那段日子,是辛弃疾一生中最得意的时光,

    甚至直至晚年时,回忆起这段岁月,

    他仍不免为之动情。

    他曾在一首词里这样写道:

    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

    汉箭朝飞金仆姑。

    那时的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内心里翻涌的,是上马杀敌,恢复中原的志向。

    那时的他,定以为自己征战沙场、浴血奋战的理想是一定可以实现的。

    却不知,这一切有可能只是遥遥无期的梦。


    04仕官南宋 积极抗金

    辛弃疾于万军之中生擒张安国之后,

    他超人的胆识使他一时间名声大噪,

    南宋这帮“忍者神龟”何曾见过辛弃疾这种热血男儿,

    一时间群情振奋,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

    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宋高宗因此任命他为江阴签判,

    从此,辛弃疾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官生涯。

    此时的他仍对抗金事业念念不忘,

    然而前方等待他的,

    却不是金戈铁马,

    而是沦为文官的无奈。

    1162年,一直对金忍辱求和的宋高宗赵构退位,传位宋孝宗。

    初即位的宋孝宗,表现出对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极大锐气,

    这使辛弃疾感受到了极大地鼓舞和希望,

    他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热情洋溢地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军事论文,

    分析形势利弊、与金兵作战策略等统一大计,

    以求等激起统治者收复失地的野心。

    在《美芹十论》中,

    辛弃疾不仅对当前宋金所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并提出了一系列对付金国的军事策略。

    辛弃疾所表现出的军事才华,

    深深打动了宋孝宗,宋孝宗终于愿召见辛弃疾。

    殿里,辛弃疾与宋孝宗在抗金的策略上意见并不统一,

    但辛弃疾却“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这让宋孝宗心生不快。

    辛弃疾认为,北伐行动应当保持绝对的机密,

    并且要在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北伐,不宜操之过急。

    而宋孝宗的做法却与辛弃疾的想法有所出入,

    但耿直的辛弃疾心里只有抗金大业,

    哪里顾得上照顾皇帝的想法,

    对曲意迎合之术十分生疏的辛弃疾,

    在这次召见中,并没有赢得宋孝宗的赞赏。

    他所提出的抗金策略,宋孝宗并没有太大兴趣,

    相反,他在《美芹十论》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经济才华,

    却让宋孝宗觉得可堪一用。

    因此,在这次召见后不久,

    辛弃疾就被调进了都城临安,

    做了司农寺的主簿。


    05  沦为文官  郁郁寡欢

    地方官调任京官,这本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司农寺的主簿,依然只是负责文字工作,

    因此,一直怀有光复中原大志的辛弃疾,

    丝毫都不感觉欣喜。

    虽然辛弃疾文能治国,武可杀敌,

    但是他最得意的,是自己的军事才能,

    他的理想是在疆场上驰骋杀敌,而非舞文弄墨。

    但郁郁不得志的辛弃疾,此时却只能通过写词来排遣心中的郁闷。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正月十五的晚上,辛弃疾行走在满城灯火的临安大街上,

    看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

    达官贵人们都出来游玩了,大街上装饰华丽的车来来往往,香气四溢。

    悠扬的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箫声渐渐西斜,鱼灯龙灯翻腾舞动,彻夜狂欢。

    美人头上戴着华丽的装饰,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留下阵阵香气。

    辛弃疾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苦苦寻觅,

    想要找到他心中的那个人,

    可是千百次的追寻换来的都是失望,

    他所寻找的那个人始终没有出现。

    他只好带着万千的留恋与不舍,准备离去。

    然而当他转过头去,却发现那个人原来一直站在灯火稀疏、冷冷清清的地方,

    成为这个灯火辉煌的临安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但那个在繁华热闹的夜里独自落寞的人究竟是谁呢?

    也许,那个人就是辛弃疾自己。

    那个灯火阑珊处的美女,那个清高而又落寞的形象,

    正是辛弃疾的自我写照。

    半壁江山已沦为金人统治,

    而统治者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

    沉浸在歌舞享乐之中,以粉饰太平。

    而眼前的人们,也都“笑语盈盈”,

    而只有那个“灯火阑珊处”的人,

    在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


    06 治理滁州 大展经纶

    对于辛弃疾来说,

    他此生的梦想便是仗剑纵横天下。

    成为收复大宋河山的将帅之才,

    但辛弃疾的才能,

    却又不仅仅限于军事方面,

    他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才能,

    也让后人深深佩服。

    乾道八年,辛弃疾被派到几经战火的滁州任职。

    金人曾多次大规模渡淮入侵,

    两淮之间饱受战争之苦,

    滁州自然也不能幸免,

    再加上几年的灾荒。

    当时滁州的景象是

    “其民编茅籍苇,侨寄于瓦砾之场,

    庐宿不修,行者露盖,

    市无鸡豚,晨夕之须无得”,

    来到滁州的辛弃疾见此,

    立即发表了一个慷慨激昂的演说,

    向乡民们保证一定会担当起恢复经济的重任。

    随后,他便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就是就是降低赋税的征收,

    招募流散的人员回来定居,以增加劳动力,

    同时训练新兵,带领百姓开垦荒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

    加上当年夏麦丰收,

    滁州的衰败景象一时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百姓安居乐业,官税也有所增加。

    不出一年,滁州便换了一幅景象,

    “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

    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

    “城邑清明,闾阎繁夥,荒陋之气,一洗而空。”

    滁州迅速洗去了衰败萧条的景象,

    代之的是繁华富庶,

    另外,辛弃疾还用节余下来的财政收入在滁州修建了一座标志性建筑——

    奠枕楼,用以专供百姓娱乐。

    奠枕楼建成以后,

    辛弃疾还专门举行了一个落成典礼,

    与百姓一起登楼痛饮,

    来庆贺滁州的复兴。

    他还与友人李清宇同游奠枕楼,

    兴之所至之时,写下了一首词来表达内心的喜悦: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还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07  平定茶商  作风勇猛

    虽然在治理滁州的过程中,

    辛弃疾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

    但是此时宋金之间处于停战状态,

    辛弃疾最为得意的军事才能却无处施展,

    他一直为此闷闷不乐。

    不久之后,

    他终于等到了一个施展军事才能的机会,

    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

    自己的军事才能,

    却首先用在了平定内部的茶商动乱上。

    唐宋以来,政府对茶叶的税收越来越重,

    这引起了许多茶商的不满,

    宋孝宗时,

    许多茶商在贩运茶叶过程中时常与官兵发生武装冲突,

    一个叫赖文正的茶商,

    更是在江西建立的根据地,

    率领许多茶商和政府军进行纠缠。

    宋孝宗曾派官兵试图将其剿灭,

    只是结果却令宋孝宗大为恼火,

    南宋这帮“软骨头”一旦遇上强硬力量,

    便不知如何是好了。

    于是只好派“救火大队长”辛弃疾前去江西剿寇。

    这些茶商之所以敢与政府军纠缠,

    是因为他们熟悉地形,又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因此政府的大规模作战方式,

    对于对付茶商来说,作用并不大。

    辛弃疾明白,在这种情况下,

    强攻并不可取,

    招安也许会起到作用。

    辛弃疾到任之后,

    先是对军队进行改造,

    挑选精兵强将,

    “令统领拣人,要一可当十者。”

    随后又派人“大搜高峰山”“扼贼要冲”,

    逐渐缩小了茶寇的活动范围,

    眼看着茶寇快支持不住了,

    辛弃疾便抛出了他的招安政策,

    “如能幡然悔悟,杀戮贼首,不惟可以赎罪,

    自当格外补官,重行赏赐。”

    就这样,茶寇的数量越来越少,

    首领赖文正也最终投降。

    这场在江西等地引起巨大骚动的茶商起义事件,

    换了几波人都没能平定,

    而辛弃疾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内,

    就妥妥搞定了。

    08 建飞虎军 足智多谋

    至此,辛弃疾在文治武功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成为了南宋政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但辛弃疾所能达到的高度,

    却不止于此。

    1179年,壮志难酬的辛弃疾调任湖南担任转运副使,

    在这里,他将迎来南归之后的事业高峰。

    此时的湖南,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武装起义不断发生,

    辛弃疾在一次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

    仔细研究了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的原因,

    并在这次农民起义后给宋孝宗打了一份报告——《论盗贼劄子》,

    在这份报告中,

    辛弃疾指出了正是由于当地官员的巧取豪夺才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发生,

    正在为湖南农民起义感到头痛不已的宋孝宗估计也没有仔细研究辛弃疾究竟在报告里说了些什么,

    只是他知道,这个“救火大队长”每次都能顺利“灭火”,

    于是他在看过报告后,给了辛弃疾一个批复,

    要辛弃疾“行其所知,无惮豪强之吏”,

    就是让辛弃疾放开胆子去做,

    不要惧怕那些有权势的官员,

    并且将辛弃疾的职务由转运副使改成了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有了宋孝宗的支持,

    辛弃疾又可以甩开膀子施展拳脚了,

    他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吏治,

    使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但辛弃疾在湖南任职期间,

    做得最具有意义的一件事,

    当属创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军队——飞虎军。

    虽然在辛弃疾的治理下,

    当地的治安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辛弃疾觉得要想完全地稳住局面,    

    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武装力量,

    于是,辛弃疾开始着手创建军队。

    虽然创建军队的想法得到了宋孝宗的支持,

    但是创建军队毕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况且当时羸弱的南宋政府也不可能给予辛弃疾财政上的支持,

    这一切,只能靠辛弃疾超人的胆识。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钱的问题,

    “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虽然创建军队所需的经费甚多,

    但是足智多谋的辛弃疾却总是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此次辛弃疾创建军队的行为一如往常地遭到了“投降派”的阻挠,

    他们把辛弃疾的行为说成是聚敛财富,

    并上奏给了朝廷,

    朝廷不得不下发御前金字牌,

    命辛弃疾日落前停止工作。

    但辛弃疾从来不是一个守规矩的人,

    他将金字牌藏了起来,并命人继续赶工,

    限期一个月内必须将飞虎营寨建成。

    但此时却遇到了另一个麻烦,

    那就是建营寨时刚好赶上了连绵秋雨,

    无法烧制瓦片,

    这本是一件让人非常头疼的事,

    但辛弃疾却出其不意地想到了一个招数。

    他命每家每户从自己屋顶贡献出20片瓦来,

    送到“飞虎军”营地,

    政府为此支付每家每户100文钱。

    就这样,瓦片有了,百姓也相应得到了回报。

    最终,在辛弃疾的努力下,

    飞虎营寨如期落成。

    当辛弃疾将这一切成果都展现在皇上面前时,

    皇上见生米已成熟饭,便也不好再说什么。

    飞虎军建成之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在此后多年很好地维护了地方治安。

    只是,朝廷本着“招之来,挥之去”的原则,

    在辛弃疾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自己苦心经营的成果之时,就将其调走了。

    09  惨遭弹劾  退居铅山

    虽然辛弃疾已从湖南离任,

    但是他在湖南就职期间惹出的风波,

    并未因为他被调任江西而结束。

    台臣王蔺一纸上表,

    给辛弃疾扣上了“贪酷”的帽子,

    他指责辛弃疾在湖南就任期间“用钱入泥沙,杀人如草芥”,

    就这样,由于王蔺的弹劾,

    赵慎决定将辛弃疾的官职全部罢免,

    辛弃疾的仕途由此中断。

    但是辛弃疾明白,

    弹劾他的这些理由都不过是借口而已,

    朝廷对他真正不满意的,

    是他建立了一支北伐的强劲队伍,

    是他锐意北伐的决心与当政者只求偏安的懦弱心态相违背,

    是他扰乱了投降派清净安逸的生活。

    所以他们再也无法容忍这个一心抗金的人继续为官了。

    也许辛弃疾早就意识到了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

    所以提早便做好了隐居的准备。

    淳熙八年春,他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

    准备安置家人在此定居。

    就在带湖新居刚刚落成不久,

    他就真的被罢免了。

    辛弃疾也从此开始了他的闲居生活。

    退居带湖之初,摆脱了官场烦恼的辛弃疾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他每天流连在风景优美的带湖边,

    堂前看山,东篱赏菊,

    时时与清风游鱼相伴,一切的烦闷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辛劳半生的辛弃疾,终于停了下来。

    有许多与辛弃疾一样立志抗金的志士,

    仍然没有忘记与他们志同道合的辛弃疾,

    他们经常来带湖边拜访辛弃疾,与辛弃疾共商抗金之事。

    但辛弃疾却表达出只想隐居的意向。

    只是,辛弃疾的口是心非很容易被戳破。

    他在一首《清平乐》的词里写道: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河山。

    自己一生行走在塞北江南,

    回来的时候,头发已经花白了,容颜也已衰老,

    但是在秋天的夜里,从布被里梦醒之后,

    眼前浮现的依然是祖国的万里江山。

    就像宋史大家邓广铭在《辛弃疾传》中表述的那样:

    “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

    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

    一个心怀大志的热血男儿,

    在本该施展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

    使他内心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他表面上在山水田园间流连徜徉,

    实则内心的波澜却在不断翻涌。

    然而,他所能做的,也只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10 花甲之年 重新出山

    在归居上饶之后的二十年间,

    辛弃疾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

    大部分时间都闲居家中。

    公元1203年,年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

    意外地又接到了朝廷的任职。

    此时,朝廷中掌权的人是曾经与辛弃疾对立的韩侂胄。

    虽然辛弃疾曾与韩侂胄势不两立,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却欣然接受了这个任职,

    并且还专门写了一首词来歌颂韩侂胄。

    但其实,辛弃疾并不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

    他忍辱负重,不过了为了完成了心中的理想,

    完成抗金大业,恢复中原。

    这是他从年少起就立下的雄心大志,

    即使在多年仕途中,自己多次被免职、无端调任,

    即使自己曾在家中度过了多年的闲居生活,

    但这个理想默默地埋在辛弃疾的心里,

    始终没有被消磨掉。

    韩侂胄对他的重新启用,

    让他看到了实现理想的机会,

    所以才写下了这么一首词,对韩侂胄表示感谢。

    此时宋金之间的形势也有所变化,

    此时的金国,不仅要面对北方迅速崛起的蒙古的威胁,

    还要抽出精力来镇压内部的农民起义、治理灾荒。

    因此军事实力有所下降。

    韩侂胄见时机来临,

    便开始对北伐抗金一事蠢蠢欲动起来,

    只是与辛弃疾不同的是,韩侂胄做这件的事情的时候,

    带有更多的功利性,

    他希望的是通过完成这件前人未竟的大事,

    使自己成为一个名传后世的伟人。

    而不是如辛弃疾那般只是“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

    同时,宋宁宗也向辛弃疾询问关于北伐一事的意见,

    并给他安排了一个新的职务,

    派他到离宋金边界很近的重地镇江去当知府。

    此时的辛弃疾,深感离自己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但是,命运就是那么爱作弄人,

    就当辛弃疾在镇江积极备战,

    希望能够得到朝廷重用的时候,

    却又接到一纸调令,被迫离开了前线。

    但更加悲惨的是,自己还未去新的职位上任,

    就又遭到了弹劾,

    说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

    于是辛弃疾再一次被朝廷撤职,

    不得不又回到了江西铅山的家中,

    在返回铅山的途中,他写了一首《瑞鹧鸪·乙丑奉祠归舟次余干赋》来表达理想破灭的悲痛。

    江头日日打头风。憔悴归来邴曼容。郑买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

    孰居无事陪犀首,未办求封遇万松。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

    11  壮志未酬  含恨而终

    一生都梦想着驰骋沙场、杀敌复国的辛弃疾,

    在南宋终于实施北伐的关头,

    却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关注着这场战争。

    更加可悲的是,当权者韩侂胄只是一个对军事一知半解的人,

    他并没有采纳辛弃疾在镇江时提出的抗金建议,

    他的盲目乐观使战争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出涂地,不可收拾”的场面。

    在战争连连吃败期间,韩侂胄也曾多次想到辛弃疾,

    但他并非真正想重用辛弃疾,

    只是想让辛弃疾分担一些北伐失败的责任。

    看透了一切的辛弃疾,坚决辞去职务,又回到了江西铅山的家中。

    由于战争的失败,韩侂胄不得不同意与金兵议和,

    只是金兵议和的条件实在苛刻,韩侂胄只好再次准备北伐,

    这时,他又想起了辛弃疾。

    此次,他给辛弃疾安排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

    也许,这一次,韩侂胄是真的要重用辛弃疾了,

    但是,即便韩侂胄再有诚意,

    他也请不动辛弃疾了。

    因为这时的辛弃疾,

    已经病倒了昏迷不醒的地步。

    公元1207年九月初十这天,

    已经昏迷数日的辛弃疾,突然间睁开眼睛,

    大喊了几声“杀贼,杀贼,杀贼啊”,

    便带着满腔的悲愤离世了。

    这位一生都渴望驰骋疆场,一生都在为恢复中原奔走努力的人,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抗金大业。

    但他这一生,却终究没有当上将军。

    梦里是金戈铁马,而眼前却只有飘摇破碎的山河。

    终其一生,辛弃疾都未能如愿打回山东老家去

     这无疑是他人生的巨大悲剧,

    但同时,也是时代的巨大悲剧。

    这个颓废懦弱的时代,终究是容不下辛弃疾。

    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这个时代里显得是那么得格格不入,

    那么地不为人所容。

    在辛弃疾去世后的六十二年之后,

    大宋王朝在经历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之后,

    最终走到了尽头。

    虽然辛弃疾金戈铁马的理想并未实现,

    但是他为了恢复中原所做出的种种努力,

    是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的。


    12 刀剑血泪 诉诸笔端 

    历史上,文能提笔安天下的人有很多,

    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也有很多,

    但是文武双全的人却不多,辛弃疾算是其中之一。

    早在滁州任职期间,

    辛弃疾就高瞻远瞩地做出了

    “仇掳六十年必亡,掳亡则中国之忧方大”的推断,

    而后来的事实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辛弃疾曾把这个推断呈送给了南宋朝廷,

    可惜并没有人重视辛弃疾的预言。

    以辛弃疾超凡的政治眼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倘若得以重用,定能成就一番大事。

    可惜他一生以恢复为志,渴望戎马疆场,

    到头来却被后人定位为“南宋爱国词人”。

    这无疑是历史给辛弃疾开的最大的玩笑。

    其实辛弃疾在北方参加农民起义的那段日子里,

    所创作的诗词并不多。

    只是南归之后,他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

    失去了手中的利刃,只好用手中的软笔写下自己的壮志难酬与一腔失意。

    胸中抑郁难抑时,他登上建康的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把栏杆拍遍”,

    结果却是“无人会,登临意”。

    他也时常写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样的词句来鼓舞自己一定会冲破重重阻力,

    取得抗金事业的胜利。

    闲居上饶期间,他曾与同样主张抗金的友人陈亮于铅山瓢泉分析时局,谋划恢复,

    分别之后,辛弃疾内心的波澜久久不能平息,

    只好以词慰藉内心,写下了那首名传千古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即使老之将至却仍不忘忠心报国,那征战沙场的场面仍时时在梦中浮现,

    而眼前,只有流年如水,壮志成灰。

    对于辛弃疾来说,征战沙场的愿望或许也只能在梦中实现了吧。

    他终其一生孜孜不倦,却连希望的泡沫都未曾看到过。

    著名作家梁衡说: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沾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

    也许是因为辛弃疾在写下那些诗句时,

    内心里翻涌的是家仇国恨,脑海里想的是金戈铁马,

    所以诉诸笔端的才只有血和泪。

    13 词坛飞将 铁血男儿

    一个人,能在顺境中保持进取心并不难,

    但是如辛弃疾这般,屡遭排挤、不被重用,

    却仍能够坚持理想、不断抗争,则需要非常强大的意志力。

    辛弃疾做到了。

    面对民族灾患,他不停奔走呼号,希望痛杀贼寇,

    即使作为“归正人”的他不断地被猜忌、弹劾,

    即使在归宋之后,自己不是被频繁调动,就是被投闲置散,

    但是他在“布被秋宵梦觉”之时,心里挂念,仍是万里河山。

    辛弃疾的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

    他的身上兼具词人的气质与军人的豪情。

    但是,倘若辛弃疾有知,

    他定希望自己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那上千首词作,

    而是希望留给百姓一个完整的河山。

    他定希望自己的留给人们的形象不是一个词人,

    而是一个驰骋沙场的将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04-16辛弃疾:梦里金戈铁马,眼前山河破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js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