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学习

《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学习

作者: 当下的陈冬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23:49 被阅读0次

《道德经》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以虚空的心态去看待各种事物,才可以观察到其中的微妙之处。

我对这句话的第一个理解是:“当你在接触新鲜事物时,先不要用自己固有的想法去评判这件事物”。

例如当你去参加一些培训课程时,老师经常会提醒你要保持“空杯”心态,就算你以前曾经参加过类似的课程,学习过一样的理论,也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启发,所以应该先将自己固有的体系放下,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听听不同的声音,更加有利于你的学习。

我对这句话的另一种理解是:“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会更有利于你解决问题。

例如当你出门看到自己的小孩与别人的小孩争吵打架时,你会不会先想着去护着自己家的孩子呢?这样处理事情可能会有失偏颇。如果这时候你放下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先入为主的判断,将自己的小孩看作是别人家的小孩,这时候就变成了两个与自己没关系的小孩在争吵,这时候你又会如何处理呢?你会更容易先不作判断,了解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再处理,这样应该会更公正。

当你与别人发生争执时,你也可以将自己抽离出来,把事件中的你看作是你的孪生兄妹,你好像一个第三者在旁边观察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是否正确,会不会存在由于情绪影响而意气用事的地方,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我从这件话中引申开来,联系到了最近学习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人们平时很多时候都陷入自己的思维当中,认为他们的思维就是代表他们自己,但其实人们平时的想法很多时候是来源于“社会灌输”,来源于你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或者其他人的观点。

引用武志红老师得到专栏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思维的定义:“思维这个词是抽象的、概括性的,我们很容易被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所控制,如果我们认同了这些想法,就会把它们当做真理,甚至还认同为“我”或“我的”,这就是埃克哈特·托利所说的“向思维认同”。认同了后就会形成执着,也会不想放下它们,因为放下就像是“我”被消灭一样。思维过程,是对自己的身体过程、情绪过程以及外部事件的认识,一旦我们固化这个认识,将它当做真理来对待,它就会反过来控制我们。”

在冥想练习中,有一种方法就是观察念头,做法是:你慢慢安静下来,将自己的头脑看作是一片蓝天,而念头就是天上飘过的云朵,当你观察这些云朵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念头在飘来飘去,无论这些云朵有多少,背后那片蓝色的天空才是你真实的自己。多次练习以后,你会很容易察觉到自己的念头,从而避免陷入念头(思维)之中。

这个方法对于焦虑的朋友特别有用,因为焦虑通常是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而产生,但未来还没发生,谁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如果你一直陷入其中的话,就会受到焦虑念头的困扰,而观察到自己有焦虑的念头后,你就已经不再纠结其中,从而摆脱焦虑的困扰。

在武志红老师介绍的自我催眠中,也有放松自己、让自己脱离思维影响,进而去接触自己的潜意识,帮助解决问题的做法,这也算是“常无欲”的表现吧。

以上就是我对《道德经》中“常无欲,以观其妙”这句话的理解,理解不一定非常准确,可能每个人在其中都会读到不同的意思,我觉得都没问题,关键是对你会有所启发,帮助到你的工作和生活就很好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的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qz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