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还是先讨论一下,“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断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1,“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种断法,重点在“无”与“有”的区分上。
2,“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种断法,重点在“无欲”与“有欲”的区分上。
当然纯阳真人的《道德经释义》是第二种断句。按照这种断句方式,第一章最后几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无”是“道”的存在状态,“有”是“道”在“万物”中的表现形式,离开了“有”去讲“无”没有什么好讲的,也不需要讲,因为“无”呀,只要能讲就是“有”。所以讲“无”,讲“有”都离不开“万物”。
“欲”是“万物”之一,“无欲”和“有欲”指在“观道”过程中的两种方法,达到不同层次的人,用不同的方式。以“无欲”来“观道”,可以看见“道之妙”;以“有欲”来“观道”,可以看见“道之徼”。
“妙”和“徼”都是一样的东西,只是“观道”者的层次不同,看的不同而已,所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无论“妙”还是“徼”,要说清楚很难,都是只能心领神会,“体”其“妙”,“体”其“徼”,所以说它们是两个“玄”的东西,故称“玄之又玄”
“妙”和“徼”一定要说它们是什么?那就是“众妙之门”。而这个“众妙之门”就是“窥道之门”。
明天再一句句来看《释义》里具体怎么说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