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决战春秋

孔子决战春秋

作者: 老绵羊七夕 | 来源:发表于2023-02-18 17:43 被阅读0次

公元前五百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在鲁国被重用,时任中都大夫,他推行以礼治国。

在朝堂之上,他大胆要求鲁定公取消以人殉葬的残忍礼制,并取得君主同意,从而救出从季孙氏府中逃脱出来的男孩漆思弓。

彼时鲁国国力初露锋芒,见这一现象,齐国躁动不已,因为数百年来,历代齐君的共同理想就是吞并鲁国。

当时齐国的大夫是黎鉏,他自作聪明,以为孔子只知文学却不懂武道,因此好大喜功向齐景公献计,齐鲁两国于夹谷订立盟约,可请孔子与鲁定公一同前往,趁此机将鲁君扣押,从而迫使鲁君与三桓势力臣服于齐。

孔子自知这是齐国的阴谋,所以,在前往夹谷前,他做了周密的准备。

一方面,他积极出动,亲自设法调动军队;另一方面,根据众弟子优点,分别委以他们各种重任。

当时鲁国的兵权掌握在三桓之首季孙氏手中,但季孙氏因为与孔子结有私怨,不想交出兵权。没有五百战车做后盾,这次夹谷会盟恐怕凶多吉少。

会盟当天,黎鉏提出结盟之邦理应互助的观点, 如果齐国出兵打仗,那么鲁国当将义不容辞派兵协助,至少兵车五百乘。

见对方蛮横无礼,孔子毫不示弱,他也提出,既然互帮互助,那么齐国就应该归还三十年被他们强行占领的鲁国汶上三城。

双方一言不合即翻脸,黎鉏原形毕露,直接挥箭示意起兵,企图用武力逼迫鲁国就范。

孔子机智敏睿,即刻以其人之身还治其之道:命颜回发出信号箭,示意鲁国五百乘兵车英勇备战。

其实鲁国哪有兵车?季孙氏并未交出兵权,那不过是子路、冉求等众弟子带领的两百多百姓用树枝伪造出来的千军万马的假象而已。

齐景公中计,无奈之下,黎鉏只得撤兵。

夹谷会盟,孔子不损一兵一卒为鲁国赢得昔日疆土,这令鲁定公十分欣慰,回鲁国后,他封孔子为大司寇。

夹谷会盟事迹也令孔子名声大振,周边的卫国与齐国纷纷向鲁国上国书,希望能礼聘孔子。

鲁定公当然舍不得交付孔子。

公元前四百九十八年,孔子继续升官,时任鲁国代理国相。这个时候,他一向提倡的礼乐仁和思想已得到全面认可。

但如果要将这种思想贯彻下去,那就必须改变鲁国三桓掌权的局面。在孔子思想里,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权力若被外力掠夺,国家正常秩序就会错乱,所以,得想办法夺回王权。

在鲁国,夺回王权的猛药就是削弱三桓。于是,他当机立断,提出堕三都的主张。

所谓三桓,是先朝国君鲁桓公三个同父异母的儿子,他们的后代有孟孙、叔孙、季孙,这三人当时同为鲁国大夫,他们割据一方,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故称“三桓”。

鲁定公之所以看起来软弱无能,其主要原因是源于受了三桓的牵制。

周朝开国就有礼制,诸侯贵卿的封地,所建城墙均不得高于十八尺。这也是为了防止大夫们拥城自大,又各自为王为政。而现在的鲁国,却正是由三桓掌控大权,他们的羽翼已日渐丰满。

而今,三桓家家城墙均已超出十八尺,拆除它们,必将引发枪林弹雨,但孔子绝不会手软。

彼时三桓的兵权又是交于家臣管理的,而今季孙的家臣公孙狃,叔孙的家臣候凡因为拥兵,一个个妄自尊大,早有谋反的苗头,他们的主人也鲜有察觉,只是苦于无计制衡。

孔子的堕三都,正中三桓下怀。

特别是季孙氏,他表面上支持孔子的手段,其实,他早已打好自己的如意算盘。一来,可使公孙狃及侯凡的野心大白于天下;二来,让孔子与两家家臣互相厮杀。

反正,他自己皆可居高自保。

果然堕三都第一㐲,侯凡兵败,公孙狃见状,狗急跳墙,他不仅想要取孔子性命,还想赶走三桓刺杀君王,然后自己独霸领地。

对这一切孔子早有预谋,他不仅提前护送君王去了安全之地,在作战过程中,更是亲临现场,指挥众兵士用油锅代替武器,将叛军打得落荒而逃。

在这场战斗中,季孙氏坐享渔翁之利。尽管如此,他对孔子始终没有半点感怀之情,反而暗地里勾结齐大夫黎鉏,让其派大军到鲁国,制造出鲁定公被挟持的假象,而另一方面,又派自己儿子季康往君王府送上美女与金银珠宝,为的是收买鲁王。糖衣炮弹,软硬皆施,最终目的,都是要将孔子赶出鲁国。

鲁定公懦弱无能,担心齐军真的出兵攻打鲁国,于是向季孙氏妥协。

这一年祭天大礼,再无人往孔子家中送去祭肉,孔子已知晓,鲁国容不下他。

被逼无奈的孔子,不得不在这个时候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旅程。

周游列国,不过是后世为他的这段经历冠名的一个较为轻松的由头而已,它绝非如同现代一般,外出游山玩水,天天红情绿意,他实则失所游离、漂泊不定,是一生当中最心酸最苦楚的流亡经历。

你知道这一路茫茫四野,风雨交加,前方到底何以为家?前途未卜,人困马乏,是继续授业解惑为国为家,还是应苦任罚将心中理想全盘放下?

只有孔子知道,他一直追求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他绝不会轻言放下。

流亡中,孔子一行首先抵达卫国,在这里,他受到了卫灵公的热情款待。

卫灵公许他每年六万石粟米的报酬,聘用他在卫国开堂设教。他本有意留下来,但这个决定在他与君夫人南子见面之后迅速消亡。

南子对孔子的才华倾慕已久,她很想与孔子见上一面。

南子此人,极美艳多情,却名声败坏。作为宋国公主,她曾在少女时期与宋国宋公子相恋,此风流䪨事天下皆知。随后,她嫁给卫灵公,因得主隆恩,她成为卫国的实际掌权人。

孔子与南子初见,已知其美艳,甚而不敢与其对眼。但南子风度翩翩侃侃而谈,与孔子讨论诗经,又讨论天下社稷,直至论及人的天性与品行。

南子提到,天下之男,皆为好色贪财之辈,孔子差点无言以对。

但见南子观点如此突出,孔子心知肚明-卫灵公就是一个追求美色的君王。如此君王,既是追求美色放置第一,那么追求贤德势必退居其二,想到这,他深感惋惜与失望。

所以,他向南子投以钦佩的目光,而南子冰雪聪明,于这一眼明澈的目光看出孔子心中所想:他正遭受世人无法理解之痛,他一生追求理想,然而理想之巅,其路漫长,其光渺茫。

所以,她说:

“夫子,也许世人都能看出你流露于表层的痛,却未必能够体会你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它将孔子深深打动。

多年来,没有人像南子这般理解自己、体谅自己,她像明光,看穿真相,䫀而抚慰忧伤。他领略到这位美艳女子的真性情,便情不自禁动了心,随之说出那句流传两千多年的名言:

君子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最终,他执着地离开了卫国。

几天以后,卫国内乱,南子在出游途中被乱箭射杀。

这段感情还未萌牙,便被乱世无情扼杀,孔子继续暴走天涯。

当他们到达宋国,宋君不仅不接受他的治国理念,反而将他们一行驱逐出境,够心狠心辣。

来到郑国,看到享誉盛名的鲁国大夫子变得如此落魄,世人不解,农民讥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依然面不改色心宽如海,只是授业解惑一路向前。

时间来到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这一年,齐军再次伐鲁,此时的季孙氏无比怀念孔子。

但碍于情面,他又不好意思迎接孔子回国,便先请孔子弟子冉求回来迎战。

可是天下之大,四野茫茫,哪儿才是孔子容身的地方?

但有人说:“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

身形如帝王一般高大,神态自若,但贫苦狼狈的模样却好比丧家之犬,这样的人会是谁呢?除了孔子,没有别人,所以,要找到他并不难。

找到孔子,便掰回了冉求。冉求回鲁国助战,于郎邑大败齐军。但他拒绝了季孙氏汶上三城的奖赏,只要求对方迎接老师回国。

但路途遥远,消息传递不便,奈何孔子一行已经流落蔡国与陈国交界处。彼时蔡陈交战,众人落入荒芜野村,在这里断粮七日,个个生命危在旦夕。

好在外出探风的子贡及时赶回,带回粮食与新消息:卫灵公逝,新君上任,并希望子路前往卫国辅佐新君。

子路别孔子去卫国。

孔子与其他众弟子继续流浪。此时已是寒冬腊月,也们行走在冰面上,由于马车压力过大,将冰块压碎。冰碎车倒,满车的书简全落入冰河中。

颜回不顾河水刺骨,跳入河中捞书。几番折腾,终体能耗尽。

抱着颜回冰冷的尸体,孔子悲痛欲绝。

还未从这一悲痛中回过神来,漆思弓又带来另一个噩耗:卫国再起内乱,子路为护幼君,拼死奋战,被乱箭刺死。

连失两位爱徒,孔子几近崩溃。

鲁国,季孙氏垂垂老矣,弥留之际,终于放下对孔子的芥蒂,他派儿子季康前去恭迎孔子回国。

公元前四百八十四年,孔子结束长达十四年的漂泊,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此时,他已六十八岁高龄。

当他跪拜在都城曲阜的城门前时,禁不住老泪纵横。

回鲁国后最后几年时光,他成为鲁国国事顾问。朝堂之外,他将剩下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古文献整理上,改《诗经》、《尚书》,修《春秋》,同时,继续培养新人才。

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孔子逝,终年七十三岁。

相关文章

  • 孔子决战春秋

    公元前五百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在鲁国被重用,时任中都大夫,他推行以礼治国。 在朝堂之上,他大胆要求鲁定公取消以人殉葬...

  • 孔子的故事

    95――105页 讲的是:孔子编写春秋的故事 好段:孔子简直把《春秋》当作他的第二生命了。这部《春秋》,是孔子重新...

  • 春秋和孔子

    前言二 1.《春秋》有3种传授本,也就是3种讲解本。一种是《左氏春秋...

  • 孔子的春秋

    只有我们中国!从远古开始就建立历史观念,这个历史叫春秋。中国文化的历史叫春秋不叫冬夏,这有它的道理。天地之间只有一...

  • 春秋无义战(二)

    春秋初期的形势春秋初期的形势 春秋这个时代得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史书《春秋》。孔子希望通过编订史书的形式“上明...

  • 走出历史的轮回

    孔子编写完《春秋》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问题来了,孔子为什么把这样一部承载...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之“孔子和春秋”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有作又)行。孔子懼,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

  • 不可不知的文学典故

    91表里山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文公舅父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战也,...

  • 孔子和他的《春秋》

    到了晚年,孔子虽然知道终于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了,但是他还要在《春秋》中做起文章来。 这样,他所编写的《春秋》就不尽...

  • 《春秋》   释义    南怀瑾

    孔子写了一本书叫作《春秋》,后来“春秋”成了历史的代名词。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中国文化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决战春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sb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