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年,孔子虽然知道终于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了,但是他还要在《春秋》中做起文章来。
这样,他所编写的《春秋》就不尽是客观的事实记录了,而是有主观看法的。记载一件事情,往往不是写的事情本身怎样,而是写他认为事情应当怎样。
《春秋》还是有着值得称道的特点,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春秋》是中国保存下来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它具有鲜明的时间观念,记载历史事件、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发生的年、月、日,都很精确。它的另一个特点是神话色彩很淡,主要是写人的历史,这在两千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春秋》中虽然有着不少孔子的主观企图,但他是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来编写的。孔子在其他方面的文字工作,每每听从别人修改,并不坚持己见。独独在《春秋》上,他要写就写,要删就删,千锤百炼,一字不苟,连擅长文学的弟子子游、子夏也不能参加什么意见,甚至不能动一字。他重视到如此地步,曾说:“后代人知道我孔丘的,将因为这部《春秋》;后代人责骂我孔丘的,也将因为这部《春秋》。”
可见孔子简直把《春秋》当作他的第二生命了。
这部《春秋》,是孔子重新回到鲁国以后,在有限的岁月里完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