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无义战(二)

作者: 会一 | 来源:发表于2018-08-02 17:20 被阅读57次

春秋初期的形势春秋初期的形势


       春秋这个时代得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史书《春秋》。孔子希望通过编订史书的形式“上明三王之道,下辩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总之,孔子把自己的褒贬通过《春秋》这一部史书具体地体现出来,使后人知忠义、明是非。如此,后世之人便不敢任意妄为,因为背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史笔会记录下他们的言行。关羽是大家熟知的忠义之士,所以小说《三国演义》里关羽是熟读《春秋》的。

       还是简单说明一下春秋的时间起止。《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学界一般把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作为春秋的开始,把三家分晋作为春秋结束,战国开始。但三家分晋前前后后经历几十年,所以春秋结束的具体年份就有多种观点,但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战国分界线是学界公认的。韩赵魏灭知是公元前453年,周天子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则是公元前403年,《资治通鉴》由这里开始。

       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太子,按道理应该继承王位。可惜周幽王宠爱褒姒,立褒姒为后,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为搏美人一笑,还烽火戏了诸侯。太子逃到舅舅家申国,联合西部戎狄杀死了周幽王,自己成为了周平王。后面的历史就记载不清了,可以相对肯定的是,周平王后来受到西部戎狄的威胁和入侵而被迫东迁洛邑,春秋开始。平王东迁之初得到了郑、晋、虢等国的支持。

图片来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晋国蔽护周的北面,周得以避免北狄的入侵,但晋国内部分裂,暂时未强大起来。

       郑国蔽护周的东面,郑国因辅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而成为王臣,借着天子的余威和近黄河的地利而率先强大起来,成为春秋初期的准霸主。

       秦在西部还比较原始,当时中原各国几乎把秦当不开花的蛮夷一样对待,战国时期秦国同楚国还被称为蛮夷之邦,秦国军队被称为“虎狼之师”,一方面是指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另一方面也暗含了秦人血液里的“兽性”。

       虢国在周西部而近周畿辅之地,秦国未兴,虢国称为周西部最重要的屏障。周因虢国地势重要且御戎有功而特别重视虢国。给虢国的权利也逐渐增多,这引起郑庄公的不满,郑、虢同为王臣,凭什么虢的地位比我高。这便为郑、虢争雄和周天子挨打埋下了种子。当然周西部近畿之地还有一个小国虞,不过后来都被统一后的晋国给灭掉了,这个故事叫假途灭虢。

       宋国立国之君是商朝宗亲微子启。当时周公平定了商纣王子武庚的叛乱,便封微子启于宋,宋这个地方四周平坦,易攻难守,周公的意思其实也很明显,您就帮我镇压殷商的子民,叛乱的事就别想了。所以春秋时代,宋国即使想当霸主,限于地势,终将无成。前文已述宋襄公就想称霸,他当时看到周王室衰微,然后齐国衰微,这姬性和姜性都衰败了,于是他感觉到天命将要兴商了,便有了泓水之战的惨败。

        南方的楚国其实和蛮夷差不多,他们没有中原的文明礼仪,也不屑于中原的礼仪,所以后来楚庄王才会跑到中原去问鼎的重量,鼎象征着权利、周天子的王位,中原诸侯是不会问的。甚至到了秦末,项羽还被人骂了一句“沐猴而冠”,那意思很明显,你穿上华丽的衣服也还是一只猴子而已。这些霸业都是后来的事了,春秋初期楚还没兴起。

       东方的齐国有渔盐之利,也便于经商,足使人民富庶。但是,西周天子控制力还较强的时候的政策是压榨东方,弄得东方“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子子,粲粲衣服”。就是东边的人辛苦不见慰问,西边的人衣服都很鲜亮,坐享其成。而此时,这种控制力刚刚散去,齐国还没恢复起来,不过齐国要称霸诸侯也只是早晚而已。

       鲁国北靠齐、西临宋,实力不及齐,但常与宋、齐为敌,这也是地理所限。但北有强齐,终春秋时代,鲁也没有出头之日。没有比鲁国更憋屈的国家了。

       另外还有一些小国陈、蔡、卫等,国土面积狭小,处于晋、楚两个强国之间,在夹缝中生存,不得不“朝晋暮楚”了。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冷战期间,各个国家除了站队别无选择,要么跟美国,要么跟苏联,没有所谓独立自主的外交,即使幅员辽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政策也是“一边倒”向苏联。这些国家春秋开始不久就灭国了。宋与陈、蔡、卫曾组成四国联军攻打郑国,可惜还是被兴起的郑庄公打败。

PS:有朋友说前文让他想起了小时候看的《东周列国志》,我没看过此书,但是根据书名感觉后面要写的模式和那本书有点像。

也有读者朋友问道了关羽熟读春秋的事,所以本文开篇做了一个解释,并引入关羽,在此表示感谢。

第二篇背景性的东西比较多,读来有点枯燥,接下来的郑庄公可能好点。

相关文章

  • 春秋无义战(二)

    春秋初期的形势春秋初期的形势 春秋这个时代得名于孔子编订的鲁国史书《春秋》。孔子希望通过编订史书的形式“上明...

  •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争。

  •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应该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粗暴但是最精辟的定论了。春秋时期列国的表现,尤其是政客们的言辞,几乎无一例外...

  •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春秋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由于西周末期由于王室衰微,各诸侯的势力壮大起来,原有的周礼的制度秩序被破坏掉...

  • 春秋无义战(三)

    天子没了威严 1.“郑伯克段”,这让孔子很难办 《春秋》开篇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算是春秋开始。短短六个字却...

  • 春秋无义战(一)

    一、何为义战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的意思很...

  • 20/09春秋无义战,但却有义举

    “春秋无义战”,是孟子说的。通过读《史记》,感到春秋虽然无义战,但仍然有一些信义之举。 首先,诸侯发动战争的目的,...

  • 《道家的智慧》记录笔记

    道家的渊源 社会渊源,春秋无义战,百家争鸣, 第一,统一的周王朝名存实亡, 第 二,各诸侯...

  • 为什么说“春秋无义战”?

  • 春秋无义战之齐桓公

    2019年4月1日 齐桓公叫姜小白,没错,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首竟然跟白酒品牌重名,历史就是那么搞笑! 齐桓公的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秋无义战(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es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