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我站在阳台,对着窗外那万家灯火,声情并茂地朗诵着苏轼的词。
两个孩子本来在房间里,一个在看绘本,一个在画画。听到声音,都从房间里跑出来,问我在做什么。
我开玩笑地说:“背宋词,打算跟苏轼借一点才华。”
看着他们迷惑不解的样子,我解释说,我喜欢写,却并无天赋。第二,从后天努力来说,自觉过去所做的也不足,以后要多下功夫。先从背宋词开始,因为喜欢宋词的言简意赅、意境深远。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成同学看到我表情生动,打着手势,很夸张的样子,哈哈大笑,捂着肚子倒在沙发上。
说笑归说笑,确实是打算为了笔下的文字多积累一些东西。记得冯唐说过,如果让他去一个孤岛,只允许带一样东西,他打算带《唐诗三百首》。他喜欢背唐诗,且喜欢睡前背诵,直到睡着为止。
我喜欢的散文作家丁立梅在古诗词上也颇有积累,她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几乎是每日背宋词,还会抄写。怪不得总觉得她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类似宋词的美感。
洗澡时,岩同学问我有没有背下来。我很流利地背给她听,
她问我:“这样能借到才华吗?”
我说:“借不借得到不重要。你不觉得,如此吟诵一下,欣赏品味一番,也很开心吗?你再听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么豪放!多么有气势!”
然后,又背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给她听,背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她惊呼,说这两句是她上学期期末考试时考到的,她当时就是没想起来这下半句。
我说:“你看,多背点东西总会有好处的。”
她说:“妈妈,我让你给我买《古今贤文》,你买了没有?我喜欢那里面的文章,我也要多背点。”
有一天,我让她不要浪费练习簿,要用完一本,再换新的,并跟她说:“有些山区的孩子一个学期也没有几本练习簿可用的,甚至还会用橡皮擦掉铅笔字迹,重新使用。古人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一时想不起来那后半句),能节俭还是尽量节俭。”她纠正我说:“妈妈,我觉得你应该说‘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原来,她已经学了《古今贤文》勤俭篇。我大赞她学得好,而且知道活学活用,用得恰当。
那之后,每次吃饭,她和弟弟有谁说碗里的饭吃不完了。我就会跟她说:“来,把你那句‘一粥一饭’背一遍。”她背完后,我就会感叹,你们看看,这话说得多么好,古人多么有智慧。说笑间,碗里的饭也就扒完了。
说多了,她自己也觉得很好,几次把全文背给我们听。又把学到的其他古诗文也背给我们听。还把之前的课本翻出来,温习一下学习过的一篇文章——也是选自《古今贤文》,背给我们听。又让我买书,说要有计划地背一些。
成同学看我俩背诵、交流得不亦乐乎,也来凑热闹。拿着插图版的《唐诗三百首》,翻到第一页,让我们看他能背多少首。然后,就开始了,“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他有时会要求我带着他读诗,一般他来找我时,我就带着他读一些,不来找就算了,也没有太刻意,没想到他还真记住不少。不得不说,小孩子的记忆力确实好。少年时代,真是求知的大好时光。
我小的时候,不说有没有读书的意愿,就是接触到这些书的机会都很少。周围更是没有这个环境。无论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过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好在“为学”之事什么时候开始也都是不晚的。所以,从今以后,我愿意更加努力一些,比如,多背一些唐诗、宋词。
我将这些想法分享给孩子们听,告诉他们——他们现在有书读,且有人指引,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并提醒他们要珍惜大好光阴。
他们表示认可。眼神清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