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前倨后恭,意为前面傲慢而后面恭敬。典出《战国策》,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苏秦,穷困潦倒时回家和富贵风光时回家的不同境况。
穷困时归家,妻子不下织布机;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和他说活。
富贵时归家,父母迎出三十里地;妻子敬畏得不敢正视他;嫂子跪地不敢起,像蛇一样地爬行,对苏秦一再叩首请罪。
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叹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历史往往是很相似的。
就说前倨后恭吧。我有一位发小,有两个小钱吧,就看不上我的一位朋友,原先我们碰到一块时,发小总是要摆岁一副高傲的姿态,有时还挖苦我那朋友几句。可是谁承想,我那朋友这几年生意做得顺风顺水,发了一把,用苏秦嫂子的话来说,就是比我那发小“多金“了。再看发小见我那位朋友时,就完全是另外一副嘴脸了。
再说前恭后倨。我单位科室里的小刘,原先在当干事的时候,对科长的态度那是毕恭毕敬的。然而,通过多年努力钻营,小刘竟然混成了副处,你再看他对科长的态度,便由原先的毕恭毕敬而变成了现在的趾高气扬了。这就是苏家嫂子说的"位尊"了吧!
我虽没有遇到过"贫穷则父母不子"的父母,但对自家亲生的子女,穷的不愿意提及,富的常常挂嘴边的父母,我见到的又何止是一家!至于大富大贵之亲戚,我虽不曾畏惧过,但畏惧者又何止是一人!如此说来,苏秦之"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的感叹,虽历经几千年风雨至今,叹声依旧。
联想到成语不卑不亢,意为不自卑不高傲。与倨而后恭或恭而后倨相比,不卑不亢,既不低声下气,也不高傲自大,显然是做人的一种高的境界。
说到做人境界,儒家文化里所说的:"达可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又是一种何等的境界啊!扯远了。
当下正构建和谐社会,少不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无论位尊也好,位卑也罢;无论多金也好,无金也罢。做人,都当以不卑不亢为好——若能兼济天下当然更好——能如是,则社会将会越来越和谐;像苏秦那样的叹息声也将会越来越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