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外交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外交生涯既精彩又悲凉,二重色彩十分明显。1861年,太平军围攻上海。李鸿章率军驰援上海,以解上海之围。这既是淮军发展壮大的开始,也是李鸿章外交生涯的开始。在上海,淮军与常胜军联合作战,后又与常捷军联合作战。与此同时,李鸿章也开始在上海处理洋务,最典型的就是洋炮局的设立和阿思本舰队事件的处理。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从此,李鸿章便在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任上处理外交事务。马嘉理事件后,李鸿章在烟台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1874年,中日双方因琉球问题进行谈判,李鸿章签订了《台事专条》。中法战争期间,李鸿章与福禄诺签订了《李福协定》。但该条约后因北黎冲突而作废。在战争末期,李鸿章与巴德诺签订了《中法新约》,标志着中法战争的结束。对于中法战争是不败而败,还是乘胜而收,学术界存在着巨大争议。而《中法新约》的签订和中法战争的结果也影响着对李鸿章的评价。朝鲜甲申政变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签订条约,这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赴日本与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后三国干涉还辽,李鸿章又与林董签订条约,赎回辽东。在此之后,李鸿章被免去了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的职务。1896年,李鸿章受命访问俄国,参加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礼,并与维特签订《中俄密约》,已达到引俄拒日的目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李鸿章负责与八国联军谈判,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签订后,李鸿章便去世了。
李鸿章在谈判技巧上打痞子腔,利用各种外交策略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在外交策略上,他奉行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减少损失。但是,国家实力是外交中的重要因素。以夷制夷固然有一定效果,但大国不一定会将中国的利益考虑其中,最典型的便是日俄战争。李鸿章在外交策略或许有一些失误,但国家实力才是最大的掣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鸿章可算得是当世人杰。可在当时他所处的位置上,却只能背上丧权辱国的骂名。正如梁启超所言,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