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①,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②。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③,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
今我则已有谓矣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⑤,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⑦,而彭祖为夭⑧。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⑨,而况其凡乎⑩!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11),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12)。
夫道未始有封(13),言未始有常(14),为是而有畛也(15)。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16),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17),六合之外(18),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19)。春秋经世先王之志(20),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21),众人辩之以相示也(22)。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23),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24),不勇不忮(25)。道昭而不道(26),言辩而不及(27),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28)。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29)。注焉而不满(30),酌焉而不竭(31),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32)。
【注释】
①类:同类、相同。
②尝:试。
③俄而:突然。
④谓:评说、议论。以下几句同此解。
⑤于:比。豪:通作“毫”,细毛。末:末稍。秋毫之末比喻事物的细小。
⑥大山:一说读如泰山。
⑦殤子:未成年而死的人。
⑧夭:夭折,短命。
⑨历(曆):历数,计算。
⑩凡:平凡,这里指普通的人。
(11)适:往,到。
(12) 因:顺应。已:矣。
(13)封:界线,分别。
(14)常:定见,定论。
(15)是:对的,正确的;“为是”,意思是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畛(zhěn):田地里的界路,这里泛指事物、事理间的界线和区分。
(16)伦:次序。义:仪,等别。一说本句当作“有论有议”,姑备参考。
(17)八德:八类、八种。
(18)六合:天、地和东、西、南、北四方。
(19)论:研究。议:评说。
(20)春秋:这里泛指古代历史,并非指战国以前的那一段历史年代。
经世:经纶世事,这是用调理织物来喻指治理社会。
志:记载;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誌”。
(21)怀:囊括于胸,指不去分辨物我和是非,把物与我、是与非都容藏于身。
(22)示:显示,这里含有夸耀于外的意思。
(23)称:举称。一说通作“偁”,宣扬的意思。
(24)嗛(qiān):通“谦”,谦逊。
(25)忮(zhì):伤害。
(26)昭:明;这里指明白无误地完全表露出来。
(27)不及:达不到,这里指言论表达不到的地方。
(28)圆:这里作做圆、求圆解。几:近,近似。“圆而几向方”,意思是求圆却近似于方,比喻事与愿违。
(29)府:储存财物的地方。天府,指自然生成的府库,也就是整个宇宙。
(30)注:注入。焉:讲作“于之”。
(31)酌:舀取。竭:尽。
(32)葆(bǎo):藏,隐蔽。“葆光”即潜隐光亮而不露。
【译文】
现在暂且在这里说一番话,不知道这些话跟其他人的谈论是相同的呢,还是不相同的呢?相同的言论与不相同的言论,既然相互间都是言谈议论,从这一意义说,不管其内容如何也就是同类的了。虽然这样,还是请让我试着把这一问题说一说。宇宙万物有它的开始,同样有它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它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有过这样那样的“有”,但也有个“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
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言论和看法,但却不知道我听说的言论和看法是我果真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还是果真没有说过的言论和看法呢?天下没有什么比秋毫的末端更大,而泰山算是最小;世上没有什么人比夭折的孩子更长寿,而传说中年寿最长的彭祖却是短命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既然已经浑然为一体,还能够有什么议论和看法?既然已经称作一体,又还能够没有什么议论和看法?客观存在的一体加上我的议论和看法就成了“二”,“二”如果再加上一个“一”就成了“三”,以此类推,最精明的计算也不可能求得最后的数字,何况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从无到有乃至推到“三”,又何况从“有”推演到“有”呢?没有必要这样地推演下去,还是顺应事物的本然吧。
所谓真理从不曾有过界线,言论也不曾有过定准,只因为各自认为只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才是正确的,这才有了这样那样的界线和区别。请让我谈谈那些界线和区别:有左有右,有序列有等别,有分解有辩驳,有竞比有相争,这就是所谓八类。天地四方宇宙之外的事,圣人总是存而不论;宇宙之内的事,圣人虽然细加研究,却不随意评说。至于古代历史上善于治理社会的前代君王们的记载,圣人虽然有所评说却不争辩。可知有分别就因为存在不能分别,有争辩也就因为存在不能辩驳。有人会说,这是为什么呢?圣人把事物都囊括于胸、容藏于己,而一般人则争辩不休夸耀于外,所以说,大凡争辩,总因为有自己所看不见的一面。
至高无尚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爱之心经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爱,廉洁到清白的极点反而不太真实,勇敢到随处伤人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勇敢的人。这五种情况就好像着意求圆却几近成方一样。因此懂得停止于自己所不知晓的境域,那就是绝顶的明智。谁能真正通晓不用言语的辩驳、不用称说的道理呢?假如有谁能够知道,这就是所说的自然生成的府库。无论注入多少东西,它不会满盈,无论取出多少东西,它也不会枯竭,而且也不知这些东西出自哪里,这就叫做潜藏不露的光亮。
【学究】
这段文字似乎特别眼熟,仔细阅读,才发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完全和老子的《道德经》如出一辙,可见庄子传承老子的衣钵在这里得以了见证。
这段文字通过对正反现象描述提出“齐一”的理论,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离开一便无法描述二,离开道便无法描述像,这便是这段文字的核心。
庄子提到的八种对应关系和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四种对应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辩证思维上开始了论述的深入。在不同地域通达了同样的哲学思辨能力,可见思想者都是殊途同归。
文章中提到了“齐一”,就提到了万物起于数的概念,这样和毕达哥拉斯的思想有相同之处,通过对数字一的描述,开启了对宇宙本源的探索,这是本体论的雏形。庄子对宇宙的探索很深入,也为后来的数学和几何关系耦合提出了思想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