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贞观政要》-读书笔记4

《贞观政要》-读书笔记4

作者: 静静伴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3-10-20 13:49 被阅读0次

君道第一(三-五段)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

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rao)。’昔唐、虞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gun)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不能惑也。秦二世则隐藏起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偏信朱异,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太宗甚善其言。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什么叫圣明君主?什么叫昏暗君主?”

魏徵回答:“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也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君主之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曾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在明堂开了四个方向的门,用来看明四方诸事,通达四方意见情况。所以圣明的君主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人不能蒙蔽他;口是心非、花言巧语的人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而偏信赵高,直到天下溃散叛乱四起,他还是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导致侯景兴兵围攻都城,他竟然浑然不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导致各路反隋兵马攻略城邑时,他也不知道。所以,君主应当广泛听取意见,虚心采纳臣子忠言,那么权臣就不能蒙上蔽下,而百姓的情况意见就能上传到国君哪里了。”

唐太宗很赞赏认同魏徵的这番话。

PS:

帝王之术我们也用不到,但是可以引用导向降维思考:

1、兼听则明,在看待任何事物问题的时候,都应多听多采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全面理解全面分析,不能偏信,避免被误导蒙蔽误入歧途;

2、广开思路,要善于跳出固有的思维圈子,让更多更广泛的思想充实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利于明智思辨。

本章涉及很多历史典故,下一次逐个解释。

相关文章

  • 贞观政要

    读《贞观政要》有感 近日观《贞观政要》,读到一句话“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意思是说在遇到危险事不去扶持...

  • 谈《贞观政要》

    打我记事起我就爱好读书,家中父亲书橱里的哲学、诗歌、历史、小说、国学等各类书籍我都如获珍宝,一一把玩,爱不释手。虽...

  • 《贞观政要》摘句

    1、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2、求木之长者,比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比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

  • 《贞观政要》笔记

    《卷一·求谏第二四》 ①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 ②君暗臣谀,危亡不远。 朕今志在君臣上下,各尽至...

  • 《贞观政要》笔记

    《卷一•君道第一》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

  • «贞观政要»笔记

    ①众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②备预不虞,为国常道。 ③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

  • 从帝王教科书《贞观政要》谈起

    从帝王教科书《贞观政要》谈起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君臣对话的政论性史籍,凝聚了太宗治国的理念与智慧,是古今...

  • 读《贞观政要》有感

    近日观《贞观政要》,读到一句话“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焉用彼相?”意思是说在遇到危险事不去扶持,将要摔倒时...

  • 《贞观政要》读书分享第三十天

    《贞观政要》,唐代吴兢的作品,是一本政论类史书。 《贞观政要》主要内容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一些政治、经济上...

  • 读《贞观政要》(2):《贞观政要》编排体例及各卷内容

    《贞观政要》之“贞观”,即唐太宗在位及治世时所使用的纪年年号,该年号起始于公元627年,迄止于公元649年,凡23...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贞观政要》-读书笔记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mc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