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管理读书笔记》有这样的一句话:“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善于创造教育条件的人,而不是坐等教育前提的人。”引起了我对自己在课堂上开展课题研究实验的再反思。
在课题实验开展过程中,我在班上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指定了负责人,开展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更好地实施三维目标。我还在每个组选出辅导员,义务为组内同学排解学习上的疑难,以此促进组内成员共同进步。
一段时间后,一些学生说:“几乎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辅导员形同虚设。平时开展一些讨论,让组长把组内的意见反映上来,个别组长也说,同学们也基本上没有向他们反映问题,在课堂上的回答的大多数也只是组长个人的意见。
是什么原因,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困境?我在迷惘,在沉思。
我想,是我自己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与自觉性了,或者说是自己过于“理想化”了,认为只要对学生作了布置,他们就能很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并按老师的意愿去做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并没有这么自觉,主动性也不强。记得在放长假之前,我要求他们在假期里一定要完成那些辅导册中的习题,并把任务逐一明确写在黑板上。放假回来一检查,发现学生的完成率不足30%!真让人无奈和失望,学生的意识太低了,一离开校园就把学习任务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一是教师的要求没有真正内化到学生内心,外部的要求没有形成自身内心的需要。二是本身主动学习的意识差,求知欲望不强烈。归根到底,是动力不足。
我面前的学生或许是依赖性太强了,据了解,小学、初中的七八年时间里,大多时间就是这么过来的,由于留守儿童较多,父母难以监管孩子的学业,孩子也形成了懒散的习惯,上进心不足。所以,不能急于求成,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放手,事实证明,教师少了检查督促,学生的学习任务就不能主动自觉完成。
怎么办?王晓春老师在文中说到了一个事例,,书中的桑迪老师推动合作学习,靠的不是提高认识,不要给学生说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伟大意义(这正是我们的“套路”,做什么事就先来个提高认识、领导重视),而是让学生亲身检验合作学习的好处(在化学实验中安排单独完成不了的而必须合作才能按时完成得了的操作)。
就是这样,想办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好处,才是提高学生自主能力的最好方法。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与期望要合理,加强督促指导,不能以为喊几句口号鼓动一下就可以了。
与其简单的“喊口号”和说大道理、讲励志故事,不如创造真实的、贴近孩子生活的情境,创造适合“教育”的良好环境和心理动机等氛围,提升孩子的参与热情,并在参与中体验,感悟,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