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shasha老师组织的这次共创和之前的不一样,以前都是一样内容,每人自己制作模板制卡,这次是限定扑克牌形式的模板,根据自己选定的内容来制卡。
我本人选了4个心理名词,原以为稍有点接触,即便挑战也可能不会太难。结果,技能不到家,受虐了,其中证实偏差一周之内迭代8次,制卡有史以来迭代最多的一张卡。
汇总一下自己制卡思路以及shasha老师的点评、反馈以及指导。
第一版
证实偏差,有很多不同叫法,加大了搜索资料的难度,目前了解到证实偏差心理是沃森1960年的2-4-6问题先证明的的。
到1966年又做了沃森的选择任务(四卡牌实验)来验证。
在搜索资料时发现,更多作者引用的是四卡牌实验,(但是对于四张卡牌符号,并没有统一的,至少有五六种说法)。
到1988年,尼克森提出证实性偏差这个概念(目前没能搜索到在哪本书或者文章中提出)。
同时,我认为前面的实验已经可以说明证实偏差是什么了,所以最后从《品格的力量》这本书中提炼背景—冲突—问题—答案的模型来呈现证实偏差这张卡片。
为什么用这种呈现模型呢?其实在开始搜索内容前。从面向对象“1-3年职场人士”,认为这应该是一套指南卡,能指导怎么做。
后来,在群里看到shasha老师对营长卡片反馈,提到如何清楚地向读者呈现自己观点,记住了背景+问题+答案+原因的逻辑。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b2f3be15b9b63ec2.png)
虽然当时有点疑惑,这样解释一个心理名词有意义吗?不是应该着重HOW吗?不过当初没有及时提出疑惑。
及至过了三四天,正式开始着手整理资料制卡时,第一张卡做的证实偏差,在查阅资料溯源时,基本都有提及沃森2—4—6问题和沃森选择任务。因为背景+问题+原因+答案逻辑,叠加沃森实验的频繁出现的效应,这张卡的第一版呈现了出来。
当初也想过再做另外一版从HOW的角度呈现的,不过因为没有明确注重这个角度的重要性,以及感觉时间比较紧迫,所以最终还是没有做,直接给shasha老师提交第一版。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0849bbeff9084b22.png)
这张卡没有直接反馈。不过shasha老师从瑶瑶的环境场这张卡给出反馈——如何让卡片更有交付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bcf9eb3da055500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85a2c4a4c01d82a7.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26a64b8ba96a4561.png)
事后回想,其实shasha老师在这里已经很明确地给出这次共创卡的重点:场景+指导行动。
不过因为自己的混沌,只注意到指导行动,于是有了第二版。
第二版
如上所述,根据“指导行动”内容改变内容来源,从另一篇论文中提炼信息重新呈现。
这也是比较符合我这几个月以来的制卡思路,中规中矩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16fdbe8beb9ca0fe.png)
当然,我只是自以为把知识点都说清楚了哈。对这张卡片,shasha老师给了很多的反馈并加餐分享。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9d4c3302377eef20.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c065c9048d55d36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7ff28ebe23b0e4f0.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430c1877523fec2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37829d584a95c70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2fc63e561fa2f1f0.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d416818008885bfa.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31ad0bb3b8cc49c8.png)
在此,懵懂有了一些对信息、内容需要进行再加工的意识,这之前,确实在制作图卡时,总是过于注重“尊重原文”,有一种“自己会把原知识点加工错误”的担心。
第三版
对于shasha老师提到的可以将这几个心理名词萃取出来一个模型,shasha老师已经提到故事图解+一个启发的结构,但是我为什么还会继续复杂,想到释义+例子图解+指导行动/应对策略呢?
大概是自己日常固执己见,思维的缺陷偏差让我只关注自己想的,收到shasha老师的“可以来一版”的回复时,似乎有点自喜,从借用结构到自己萃取结构,有进步哈。
按照自己的结构,开始琢磨用什么案例合适,同时也搜索资料看别人如何举例说明证实偏差的。
至于疑邻盗斧这个案例,开始没有搜索到图片(自己画?不会),后来搜索到图片,担心有版权问题没用。
又想起恍惚看到过一组图解,关于证实偏差的,大概是你已经看到的事实不一定是真的。我回忆一下,虽然有点模糊,但也能记个大概,结合扑克牌面向对象,选用了一个职场有关的例子,并搜索可以匹配的插画,完成这一版场景版卡片。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2a9202d4471e714f.png)
有了场景,有了指导行动,又说清楚什么是证实偏差,这张卡应该做得很不错了吧。结果,又挨了现实巴掌,哈哈。
在这张卡前,先做的是刻板印象这张,觉得比较容易举例,所以先做完的刻板印象先发给shasha老师,在获得反馈前继续完成了证实偏差这张卡。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73e4a887f923014a.png)
“还有优化空间”,哈哈,现在想来,shasha老师说话太贴心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e3662d1a3bd81f88.jpg)
根据shasha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对结构的优化,可对所有卡片优化了层次感。
可怜彼时的我,还是没有意识到案例表达的错误。
在后来的反思中,追根究底,是我本人对于“证实偏差”概念的含义,没有彻底理解,没有对“人倾向于寻找证据证实自己的观点”进行提炼。
第四版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0c1bee760d9dfa3e.png)
原以为有案例了,有定义解释,有行动指导,表达并呈现出来了,也调整结构,层次清晰。
结果,再一次被返稿。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d73245c60886d7aa.png)
这一天已经来到了周六,原本虽然有不是信心满满,但也有一种已经完成任务的轻松感,终于在周天最后一天前自己已经完成了任务,晚上能早点睡了。
可想而知,当再一次看到这么多需要优化的内容时,心里多么的奔溃。
自以为证实偏差图解已经表达清楚,还回复shasha老师“这个图是想以男生的猜测:靠关系升职,和实际的事实对比,而他的“听说。。。”是自己给自己的猜测找理由。”
我还尝试自己列举证据来验证,身在偏差不知偏差!
第五版
当天晚上进行了小部分的调整,第二天连着做出了三版。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b10bb8266d3d6cdc.png)
第六版
第5版只对层次结构做了调整和删减。
在第6版,我觉得这是一个小跨越,因为我在尝试删减并加工原文,包括另外三张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这一动作背后其实是对于信息到知识加工整理的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28e99f647debf3a0.png)
在将第5版和第6版发给shasha老师前,我想,我自己以为表达清楚的实际没能呈现清楚。怎么跳出自己的圈,从第三者的视角来看一个内容?
自己不会跳出来,OK,那找一个伙伴帮忙看吧。恰好自己前面参加的知识整理营的助教青蓝冰水也是图卡高手,就请他帮忙看一看。
青蓝冰水伙伴首先就推荐我看看混沌大学思维模型扑克牌找找灵感。在微信上只看到到零散两三张卡片,但是,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简洁。
回到微信消息上,发现他很贴心的给我发来了全套卡片,赶紧打开看,还是被简洁刺激到了。
(此前,看到家里别人给的一套扑克牌,上面有一些集成电路设计,自己也看不懂,但是路线图占据的版面也挺多的。)
回想一下共创的其他伙伴们的扑克牌卡片,也是简洁。似乎一下子开窍要遵守简化原则,于是大胆删改原文内容,只留下根据策略提炼出来的一句行动指南。
在这里,终于想起shasha老师的建议:一个图解的故事+一个启发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88d68de375cc16eb.png)
对这张图片,依然是案例没有表达清楚。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84ecad9b541d76ce.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036b91db45b38137.png)
这再一次愚蠢得显现自己没有图解提炼定义的。没有彻底理解,自然也将自己混乱的思绪呈现出来。
同时shasha老师也建议先休息下,思维也要跳脱下,不要被限制住,太频繁的迭代,效果也不会好。
这一天是周天,共创的最后一天,在看到shasha的建议后,和她报备一声,当天下午就放心地带宝宝出去玩了。
第8版
在焦虑、固执的影响之下,缺乏了仔细、深入的思考,对于shasha老师的反馈我始终处在理解外的边缘,再一次在走偏的路上越走越远。
缺乏证据,好的,那我加上“找证据”的呈现。周天晚上,做出了第8版。
至于为什么有一个加班的场景,是为了表达人倾向于找到证据可能与事实不符的,但是,这有意义吗?这表达了想要解释的“证实偏差”这个概念了吗?
自己并没有进一步深入思考,概因日常缺乏思考,思维固化,属于推一下动一下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29e4332f7627c954.png)
依旧,对于这张卡片还可以再改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10f34f8aed79c1a2.png)
第9版
对于shasha老师对第8版的这点反馈,我却理解为从不同人的视角来看待同一场景并做出的不同评价了。
考虑到再加一个人物呈现另外一个观点的话,会显得比较挤,所以直接从领导视角形成另一个观点对比。
形成了第9版。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2773b911be7617b1.png)
对此,shasha老师反馈阅读后还是混淆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fe4ccf8d34a154a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68c1bcd0f851fc9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676a9ee2f6fbcb5e.png)
为什么要加第三者视角?想表达的是自己要证实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对比一个场景,他偏向于找证据证实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考虑其它可能性。
在shasha老师的追问下,我发现第三者视角原来这是多余的/p>
第十版
“人倾向于找证据证实自己的观点”,所以需要观点+找证据,还要表达出“倾向”,在不同观点下找不同的证据。
直到早上复盘shasha的点评时,再次看到“两个场景,一个场景包含观点+脑海里的证实想法”,再次拨开了点云雾。
于是有了第10版,因为他有了不同的观点,面对同一场景他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也不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2774f605c2e7d32c.png)
第十一版
仔细琢磨一下,场景二表达的观点似乎不太明确,于是调整和场景一的观点相呼应,再次面对同样场景,找的是不同的想法来证实自己新的观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23329265/0351685977af5776.png)
至此,在一周内,证实偏差一卡迭代了十遍,想要为自己感动一下,但是细想,背后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并且没有及时、足够、深入的反思。
感谢shasha老师一直不厌其烦、耐心地给出详细反馈、指导!感谢Grit、营长、ivy、蔳蔳给予的协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