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养生,从养护五脏六腑开始
第四节 五脏六腑离不开津液的滋养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
液和正常的分泌液,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
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中医里,津与液是两个不同的
概念,
不等同于一般所说的水分。津与液在性质、功能及其分布方面不
同。
《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
温肌
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意思是,津液分
别沿一定的道路布散,其中经由三焦布散者,可以温润肌肉,充
养皮肤,称作“津”;而那些流注于脏腑、官窍 ,可以补益脑髓
而不布散者称为“液”。津液的生产、输布、排泄过程很复杂,
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活动,如胃的受纳,小肠的吸收,脾的转输
,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的气化,三焦为通道等。
由此可知,津与液二者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共同滋润和濡
养五脏六腑,以使身体功能得以正常运作。
第五节 阴阳平衡,才能气血畅达
《黄帝内经》指出,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人体
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间存在拍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
关系。
中国古人讲究阴与阳,如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这里的阴与
阳是相对的。
中医的脏腑也讲究阴阳互为表里。脏腑之间相对应,一阴一
阳,一里一表.一脏与一腑相互配合。由于五脏在生理上的特点
是“藏精”,故脏属阴.为里;六腑在生理上的特点是“传化物’故腑
属阳,为表。
具体来说.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
胱互为阴阳.相表里。六肺中的三焦没有与之对应的,中医中将
心包经与三焦互为表里.从而形成了六脏与六腑相对应的关系。
因此,脏腑之间互为阴阳表里.它们之间由经络相互络属.
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确保气、血、精、津液
运输畅达;相反.这种关系一旦通到破坏,疾病就会产生。
如果五脏中一方出现阴阳不足.或者阴阳有余.那么就会影
响另一方出现阴阳有余,或者阴阳不足,致使阴阳不能维持正
常的动态平衡,最终导致疾病发生。如心阴虚,则由于阴虚生
热,故会出现心烦失眠、手心潮热、盗汗等症状;若心阳虚,
则由于阳虚生寒.往往出现心悸怔忡、心憋闷或疼痛等症状。
由此可知,人体的气血虚损、阴阳失衡,最终都会体现在
五脏上。所以,调理五脏的阴阳平衡,就是调理我们身体的阴
阳平衡。
总之,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取决于阴阳平衡.我们的身体
只有在五脏六腑器官功能协调一致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健康。
第六节 滋养五脏六腑,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作为生于天
地之间的人.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因此.对脏腑
调养就必然要顺应天时气候的变化。只有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适
应四时之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否则就会为之所
伤。
顺应四时的变化.是养生防病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根据四季
“春生”“夏长““秋收”“冬蔽”的规律,提出了“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
春季阳气上升,阴气渐降,但此时阴寒仍重。风寒之邪容易
侵袭人体.所以春季应注意御寒保暖,民谚中的“春捂秋冻”就
是告诉我们,在春季仍应注意防寒,以养人体升发之阳气。
夏季阳气旺盛,署热邪盛,易耗气伤阴,而气为阳、血为阴,
所以热天易伤人体阳气。夏季的时候,夜晚纳凉要多加注意,此
时最易受寒湿之邪俊袭,所以要谨防在阴凉之地以避大热而导致
寒湿伤阳的情况。
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渐升,天气由热转凉,此时燥邪最易侵
袭人体而伤阴.所以应服用滋阴之品以防秋燥。
冬季阳气避藏,阴气隆盛,此时人们喜欢吃辛辣以御寒。但
辛辣之物易生内热.食用过多易伤阴。因此,秋冬时节要避免过
多食用辛辣之物。
因此,一定要让自己的生活习惯符合四时的运行规律,该热
则热.该冷则冷.这样才能让身体与自然和谐相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