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电影电影漫谈
对国产悬疑片失望,是因为你没读过周德东

对国产悬疑片失望,是因为你没读过周德东

作者: 失言的诗 | 来源:发表于2019-05-27 08:33 被阅读17次

    后知后觉,经朋友反复推荐,终于看了印度版《调音师》(下映了,某宝两块钱买的资源),本片显然延续了几年前法国同名短片《调音师》的创意:一位伪装成盲人的调音师,时常以工作缘由出入各种社会阶层(富人居多)的私宅,他的假盲如同蜥蜴的保护色,使其有机会窥探到许多不大光明的隐私,比如房东的怪癖,女主人的胴体,上流社会的龌龊与低俗,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凶杀。

    这个设定的精妙之处在于,对于普通人来说,盲人的肢体缺陷使他们永远无法探知真实的一切——哪怕亲手触摸到,也可能是虚假的——故而和盲人相处是绝对安全的,作家毕飞宇在小说《推拿》里直言:对于盲人来说,正常人简直是“神明一般的存在”,或者说成是“怪物”也不过分,他们心中除了敬畏,更多是恐惧。反过来说,正因为压倒性的生理和心理优势,正常人对盲人无需任何保留,不论美丑贵贱,都可以尽情展现。

    在观影中,我也不免将自己代入到《调音师》的“假盲人”设定中,试想自己若是如此,将会有怎样惊奇的发现,颇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隐秘与痛快。

    豆瓣上,印度版《调音师》目前是8.3分(预计会下降),评论区不乏溢美之词,也有人拿其与宁浩的《无人区》比较,质疑这类“正邪不分”的价值观(大多数人更喜欢“邪不压正”),更多的,则是叹息国产悬疑类型片的没落和萎靡。

    诚然中国悬疑剧不乏好作品,比如《白夜追凶》,《大宋提刑官》,《毛骗》等等,但是悬疑电影方面,却罕有拿得出手的,尤其近几年不少院线影片完全是依靠“盗墓”、“僵尸”、“美女”等热门IP在支撑流量,更毋论网络大电影这个鱼龙混杂的领域了。

    动辄几十集的电视剧,很容易把人物形象逐渐“立”起来,也适合创作者不断编织脑洞,但是,短短2个多小时的电影则是浓缩的艺术,是一个闭环。我并非电影专业出身,但也知道悬疑片有几个必须遵循的要素:逻辑是否顺畅,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悬疑氛围营造的是否到位。

    有些遗憾的是,国产悬疑电影超过8分的(豆瓣和IMDB综合排名)只有心迷宫、无间道和烈日灼心,有不少距离“神作”差之毫厘的作品,无疑也是对于以上几要素稍显欠缺。

    好电影需要好剧本,而好剧本源自优质的文学创作,日本有东野圭吾,欧美有丹布朗,其实中国的悬疑文学也不缺少扛旗者。我想用这篇文章,以几组关键词作为索引,聊聊我心中的宝藏大叔,中国悬疑文学真正的NO.1:

    周德东。






    乡土,迷信与巫术恐惧

    先介绍下周德东其人。“恩来,朱德,毛泽东,合在一起就是我的名字”,周德东生于1967年,在那个红色年代,父母给小孩取名时普遍带有这样的偶像崇拜与革命情结。

    人如其名,周德东做人做事做文章,都有股干革命的狠劲。

    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依安县,有一个在地图上用放大镜都找不到的屯子,那便是周德东的故乡。他在不少故事中描述过这个地方,“荒凉,闭塞,愚昧,流传着一些荒谬而可怖的传说”。

    周德东的童年就在这度过,后来他的故事里有不少桥段,比如冰川、雪怪、狼、怪诞的巫术、迷信、贫穷、死亡等等,都源自这个偏远的村子,正因为作者亲身经历过,所以读者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周德东不是在吓唬人,而是在讲真话。

    长大成人后,周德东通过参军途径离开故乡,并开始写作,此后,他历任过《女友》、《格言》、《青年文摘》等杂志主编,从这份履历就能看出,在悬疑小说家里,周德东文笔优异,独处一档。

    中国第一档午夜电视节目,就是由周德东策划并在河北台播出的《周德东讲故事》,创造了河北电视台收视率历史新高,但是看上去风光而忙碌的生活却未必是他想要的,作家的精神驱动力永远是创作,于是周德东走上隐居/自由撰稿之路,除了偶尔在微博与读者互动,渐渐销声匿迹。

    从身份来说,周德东不是明星,歌手,教师,企业家,网红,他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实力派作家,生活可以表演作秀,但文字却是真金白银,做不了假,好不好看读者说了算。所以,本文并不遵循惯常的人物报道的模式去撰写,不八卦或杜撰,仅围绕作品本身,聊聊周德东悬疑文学的魅力。(在本文中,“悬疑”这一概念与“恐怖”,“惊悚”等不做区分,约等于一致

    我们都知道,在悬疑文学中,生与死绝对是绕不开的,如果不谈这件事,肯定是寡淡而无味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恐怖片《午夜凶铃》,整个故事紧紧围绕“看过神秘录像带的人都会死去”这一主题展开,谁看了录像带,下一个死的人是谁,死亡倒计时何时来临,贞子童鞋何时从井里爬出来,等等,这一连串问题压得人透不过气,我们恐惧的原因在于:没有人不惧怕死亡与未知。

    再比如《名侦探柯南》或者《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为什么明明很可爱逗趣的画风却能成为许多人的童年阴影,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们又害怕,又忍不住了解,是出于本性。

    如果往根上去追溯,我们对于死亡的想象与探索,从老祖宗那时候就开始了。两晋时期有一位叫做郭璞的风水学家,学了一本叫作《葬经》的书,郭璞认为,“葬者,藏也”,意思是所谓死亡,不过是把死去的身体藏匿起来而已,意志却并未消亡,反而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换而言之,生死并非二元对立,关键在于我们怎么看待。

    作家汪曾祺在《聊斋新义》里的阐释,我觉得很公允,汪老认为生与死,宿命和迷信这一类概念,将“长久地存在于中国人的意识里,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

    简而言之,未知和死亡是构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既然无法超越,不如正视并理解,如果你有心,甚至可以拿来写小说,拍电影,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作家在创作悬疑作品时,素材由何而来?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回溯经典永远是不二法门,不管是《聊斋》还是《子不语》,《圣经》还是《神曲》,我们如今在悬疑作品中看到一切形象与桥段,大多有迹可循,这里想说明的是:传统文化,依旧是悬疑作品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对于周德东来说,他在遥远闭塞的东北老家度过了整个童年,耳闻目睹的乡土怪谈不胜枚举,而笔下的许多故事也显得既怪诞可怖,又无比真切。

    在《看不见的女婿》一文中,一位有些痴呆的农村适龄女孩,迟迟找不到对象,某天她突然告诉家人,自己已经嫁人,她的父母惊骇不已,女孩却喜笑颜开,从此整天在房内自言自语,语气极尽温柔谦卑,像是妻子在侍奉丈夫。有时,房里也会传来女孩哭喊求饶的声音,像是男人喝醉了在打老婆,父母又惊恐又担忧,责令女孩搬离那个房间,与自己同住。

    谁料想,女孩竟因与“丈夫”分居而日渐消瘦,形容枯槁。父母无奈之下,只好同意她回到“婚房”,没过不久,女孩竟然再度焕发生命力,最后连父母都不得不默许这一切。

    如果从乡土传说的角度审视,这个故事的恐怖意味将更加浓郁。

    在许多偏远地区,至今还保留着一项愚昧而令人毛骨悚然的传统:配阴婚。所谓阴魂,指的是生者在阳间若是实在找不到配偶,便可通过灵媒的撮合,令其与某位早夭的死者(骨灰或遗物)举行婚礼,从此便可与鬼共眠。这个故事真正令人压抑的不在于迷信本身,而在于女孩的宿命的无法摆脱与荒诞。

    东北地处边疆,天寒地冻,文化驳杂,是许多民间传说和怪力乱神的繁衍之地。比如跳大神,就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表演者如同鬼神附体一般,突然全身抽搐,胡言乱语,这种奇异的“行为艺术”常令许多老外迷惑不解。实际上,跳大神不过是信奉“万物有灵”的萨满教的教义体现,他们相信神灵会借由凡人之口说出真相。

    在长篇小说《罗布泊之咒》中,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冒险者通过网络结识,组成一支彼此不知根底的探险队,在深入罗布泊的过程中,灵异事件不断发生,队员接连离奇死去,于是队长号召剩余的队员自报家门,排除怀疑,这个时候,队里唯一的哑巴向导帕万,突然开口说话了:

    我说:“每个人都用最简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事儿,不管你说什么都行,只要能证明你是个正常人类,跟那群人没有任何关系。”

      大家互相看了看,没人说话。

      我说:“我先说吧。我出生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绝伦帝小镇,19岁在北京空军服役,我和李少红合作过电影《门》,我为佳能照相机做过广告。”

      季风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邛崃市陕氏集团资助过我念书。我在河北电视台做过编导。”

      浆汁儿说:“我在岳阳师范读书。我妈是市劳模。”

      周志丹说:“我出生在台湾,30多个国家都有我的出入境记录。《妈妈婆婆》就是我们投资拍的,我是出品人之一。”

      鲁三国说:“我是区政协委员。”

      ......

      令狐山说:“我是克拉玛依人,我父亲就死在罗布泊。1994年,我读小学一年级,经历了克拉玛依大火,稀里糊涂地活了下来。”

      大家互相看了看,只剩下帕万了。

      他坐在魏早旁边,望着湖水,目光呆滞。

      我走到他面前,问他:“帕万,你能证明你是正宗罗布人吗?”

      帕万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开口说话了:“根本没有卧底,他希望你们自相残杀。”

    大家都愣住了。

    ......

    在随后的故事里,哑巴导游帕万多次开口说话,仿佛被盘踞在罗布泊上空的神灵附身一般,每次开口都预示着随后可怖的死亡。除了附身事件,队伍中还有一位叫作安春红的女性,也常常做出令人惊悚而费解的举动,例如,部分队员在罗布泊死亡后,竟化为能够飞翔的活死人,直挺挺如干尸一般在沙漠上空掠过,而主人公无意中发现,安春红竟悄悄在帐篷里做了许多类似人形的纸条,并用力将它们反复吹至空中,两者之间无疑存在着细思极恐的联系,这也是周德东对于“扎小人头”等古老迷信与诅咒的戏剧化演绎。






    谎言,诡计与叙事迷宫

    博尔赫斯在《幻想生命录》中这样写道:“一条大河是水的迷宫,丛林是树木的迷宫,城市是街道的迷宫,图书馆是人类思想的迷宫”,对于悬疑小说家来说,诡计和谎言就是故事的迷宫,作家马原在小说《虚构》的开头不做任何铺垫,劈头盖脸就给读者“当头一棒”:“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玩文字游戏,是悬疑小说家的基本操作,再往上升级,就是诡计与骗术,随手列举一则周德东的微型故事:

    一个人叫王军,夜里,他走进一片坟地。

    月光昏暗,刮着阴森的风。

    突然,他看见一个坟头上晃动着一个人影儿,好像在用利器凿墓碑。

    他急忙打开手电筒照过去,那个人一下就用胳膊挡住了脸,只露出一张嘴,那张嘴像血一样红,墓碑上刻的字也像血一样红:郭庆升之墓。

    “你干什么呢?”王军问。

    那个人依旧挡着上半脸说:“他们把我的名字刻错了,我改过来。”

    王军一下就傻住了。

    “你把手电筒关掉,我怕光。”那个人说。

    王军不敢违抗,关掉了手电筒。

    那个人慢慢放下了胳膊。在月光下,他的脸十分苍白,两只眼睛黑洞洞的。

    “……你叫什么?”王军颤颤地问。

    “我叫郭庆升。”

    “那不是……对了吗?”

    那个人直直地盯着王军突然说:“———我想改成你的名字!”

    王军仓皇而逃。

    盗墓者暗暗高兴,继续挖坟。

    终于,他把坟挖开了,钻了进去。

    坟里这个叫郭庆升的人是个大老板,很有钱,不久前出车祸死了,火化之后,骨灰埋在了老家的坟地里。

    他生前的一些私人用品都殉葬了,比如欧米茄的霸表,还有钻戒。

    盗墓者在黑暗中摸索了半天,没有摸到任何贵重的殉葬品,只摸到了满手的骨灰,还有几块没烧透的骨头。

    突然有个声音在黑暗中响起来:“表在我的手腕上……钻戒在我的手指上……不过……你能分清哪些灰是我的手腕……哪些灰是我的手指吗……”

    盗墓者一下窜出了坟墓,像王军一样仓皇而逃。

    王军从墓碑后闪出来,朝那个同行的背影冷笑一下,跳进了坟中。

    尔虞我诈构成了周德东的叙事迷宫,故事里的人物在迷路,读者也在迷路。

    在《寻人启示》一文中,单身狗张巡偶然看到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内容竟和自己学生时代单恋过的女生黄窈很是吻合,刊登者自称是黄窈的妹妹,于是,张巡主动联系对方并赴约,希望能找到朝思暮想的梦中情人。

    在随后的发展中,张巡三番五次地上当,每次会面地点都在一座诡异的公寓楼中,而总是以哭笑不得的方式首尾,令人为之迷惑的是:黄窈究竟去哪儿了?

    谜底在最后才揭开,原来,所谓的黄窈妹妹,不过是一位精神分裂者,她不断变换名字登报,引诱着形形色色的男人上钩,再以戏弄和恐吓他们为乐,留给原本充满希望的张巡们无尽的荒诞与悲凉。

    骗术在周德东的故事里不断升级,扩展,于是迷宫的规模也在不断延长,壮大。

    在小说《三岔口》里,东躲西藏多年的蒋中天,心中一直有道过不去的坎:多年前,身为一名碌碌无为的杂志编辑,自己背弃了好友洪原和女友文馨,携带着大家原本用来创业的筹款悄悄跑路了,从此下落不明。

    为了替蒋还债,洪原和文馨过了几年不人不鬼的日子,在得知蒋的下落后,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近乎变态的复仇计划,最终成功地把蒋吓成了疯子,而每一次的复仇背后,似乎总有另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洪原,终于他也精神崩溃了。

    在这个严丝合缝,结构紧凑到令人窒息的故事里,读者如同提线木偶般被牵着鼻子走,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令人抓狂:他是凶手,他是凶手背后的凶手,他是凶手背后凶手的凶手......循环往复,阴谋串起阴谋,谎言套着谎言,到最后,读者会猛然惊觉:这座迷宫太深邃太复杂了,似乎永无止境。

    一个小吐槽:李少红导演后来将《三岔口》改编为电影《门》,陈坤主演,可惜拍成了一部故弄玄虚,逻辑混乱,漏洞百出的烂片,令人扫兴,悬疑片很考验导演和编剧的水平,不过那是另一回事了,与本文无关)






    时间,人世间最悲凉的词汇

    关于维度这个概念,听上去很硬核,实际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西汉《淮南子》做过这样的定义:“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也就是说,我们同时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一切将不复存在。《三体》里的降维打击,就是简单粗暴的压缩我们的空间,让地球变成一张薄薄的纸片。

    维度是否可以被拆分?这是一个现阶段无法证明的伪命题,就像无法确定薛定谔的猫究竟是死是活一样,却因此带来了有趣的遐想:那些死去的人,是否还在另一个维度存在着?他们的一只脚从时间的河流中抽走,另一只是否还残存在空间里?

    周德东所有的作品中,我最喜欢《奇门遁甲》,这本书脑洞之大,逻辑之严密,作者用情之深,已经超出了我对于过往悬疑文学的想象,它的内核,正是对于这个无解悖论的探究

    大致情节是这样的(规避!以下内容有重度剧透,想看原著的可跳过本段),即将高中毕业的桑丫网恋了,对方是个叫娄小楼的成熟男性,在北京居住。有恋父情结的桑丫决定去北京读书,和这个男人厮守在一起,与此同时,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桑丫的生活中出现了跟踪者,她敏感地发现,这个看不见的“影子”侵入了她的屋子,窥视着她的一切,留下各种蛛丝马迹, 似乎在警告她别去北京。

    固执的桑丫并没有被吓退,依然填报了北京的志愿,并如愿见到了娄小楼。这个时候,跟踪桑丫的“影子”终于现身了,他非常郑重地告诫娄小娄,要他赶紧离开桑丫,不然桑丫会悲惨的死去。娄小楼并未听从意见,很快,桑丫死于一道从天而降的闪电,这件极小概率的事件被媒体争相播报,又很快被淡忘。

    悲痛的娄小楼乘车来到桑丫的故乡,他惊异的发现,这里的时间居然比北京要提前了好几个月,他竟然见到了还在读高中的桑丫,而自己却莫名其妙地隐身了。为了阻止桑丫去北京,娄小楼拼命的想尽一切办法提示她,但是仿佛有把无形的大手在不断阻挠自己,他留下的所有记号都被抹的干干净净,所有的干涉全是徒劳。娄小楼突然惊恐的醒悟:自己正在重演着桑丫经历过的那场悲剧。

    这个如同莫比乌斯环一般的故事非常迷人,就像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已经超出了悬疑小说的范畴,有了追寻终极答案的哲学意味:我们一生的剧本,是不是早就写好了?作家余秋雨曾用一篇《苏东坡突围》,讲述落魄的苏东坡用诗词与豁达乐观的心境完成了精神突围,那么,沉重的肉体又该如何避免必然的腐朽?我们作为普通人(比如桑丫和娄小楼),有没有可能突破命运的重围,改变某种既定的结局?

    当我们以生命对抗命运,故事就有了悲壮的意味。

    桑丫和娄小楼的悲情,本质上和梁祝,罗密欧朱丽叶,牛郎织女没有区别,时间与生死的河流把他们隔开了,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正是错位的情感,是你在红楼,而我在西游。

    美国悬疑科幻电影《源代码》讲述了一个如出一辙的故事。军人柯尔特在一辆飞驰的列车上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找到恐怖分子安置的炸弹,抓住嫌犯。柯尔特不断因为爆炸而死去,又不断醒来,他每次只有8分钟时间,原来,这是一项政府实验项目,目的是定位嫌犯和炸弹位置。柯尔特实际上早已丧生于阿富汗战场,他不可能改变结局,只能出于军人的责任与良心不断接近真相。

    如果《奇门遁甲》改编成电影,我相信绝对不会逊于《源代码》、《盗梦空间》等高分悬疑片。

    人性,一句经不起推敲的笑话

    周德东的悬疑小说注定是“小众”的,他总是在反复拷问人性深处,不像许多某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卖弄噱头故作神秘,如果读者只是为了消遣,可能会觉得周德东创造的悬疑世界过于残酷,难以下咽。

    对于如何看待人性的善变诡谲,鲁迅先生早就做了表率,他“向来不惮以最大恶意去揣测”对方。

    我们歌颂那些无私的灵魂,但也不要忽视人性黑暗的另一面。在宁浩执导的《无人区》里,为了在荒凉而无序的无人区活命,每个人都选择去杀戮,欺骗,这是现实社会的缩影,是物竞天择的本能反应,而徐峥饰演的无良律师潘肖,为了营救萍水相逢的妓女,竟良心发现与走私者同归于尽,只不过是导演寄予性善的一丝希望。

    《无人区》拍的不好吗?豆瓣8.1分,观影者与业内人士都赞不绝口,但是却4年不过审,6次被撤档,原因和《鬼子来了》一样,内容过于真实引起了不适。周德东的小说也是如此,他只是把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一寸寸呈现给你。

    真正的悬疑大师,必定有凝视深渊的气魄,哪怕被吞噬也绝不畏惧。

     

    一个老掉牙的玩笑:女朋友和老妈掉水里了,只能救一个,怎么选?如果真在现实中面临这个问题,相信当事者绝对笑不出来。

    在周德东小说《冥婚》里,一个先天生理畸形,被外界视为怪物的男人,在谩骂与讥讽中度过了青春期,他以怨恨为动力,凭借聪明才智,终于获取了无尽的财富与成功,却始终耿耿于怀:没人真的把他当人看。

    于是,他异常痛恨人世间所谓的真爱,并设下了一个恐怖的局:凡是收到一张冥婚照片的情侣,都会被他引入一座精心打造的旅馆内,并对其进行近乎变态的生死考验。这项考验造成的结果是非常反人类的:经受住考验的情侣,会被他杀掉,而没有经受住的,必然有一方会被逼疯,而另一方则得到丰厚的补偿。

    现实中,这种由爱生恨,报复社会的例子屡见不鲜,《冥婚》实际上又抛出了一个终极拷问:命重要,还是爱重要?(也许你经过了漫长的考虑,终于下定决心拿出一个结果,但是在小说里,可怜的主人公只有几分钟的作答时间)

    能让人产生恨意的不只是爱情,还有亲情。最近那个逃亡了1000多个日夜后被捕的北大男孩终于落网,你很难想象他怀着怎样的怨念才会有后来的弑母行为。这种我们连想都不愿意去想的阴暗拐角,周德东还是面无表情的展示出来了,并且连着骨骼血肉,一并扔到你眼前。

    在周德东小说《第七感》中,女主角碎花小鳄生于单亲家庭,郁郁寡欢,她将一切归咎于母亲,并且逐渐产生了报复的年头。碎花小鳄无意中发现了母女之间非常罕见的心灵感应——“第七感”。只要能够利用这种感应,便可以轻易对其催眠。她构思出一个精密而完整的计划,准备一步步把母亲逼疯......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与外界无关,反而来自家庭内部。在日本小说《午夜凶铃》里,母亲得知女儿贞子有某种预知未来的能力,便让她在电视台和记者面前进行表演,少女贞子因为惊恐紧张而失去“魔力”,最终被怒骂为“骗子”、“巫婆,”从此郁郁寡欢并住进了疗养院,为以后的一系列悲剧埋下伏笔。

    这种涉及家庭伦理道德的仇恨,最终往往也以令人嗟叹的方式收场。在周德东小说《三减一等于几》中,一位母亲生下了三胞胎——三个畸形的婴儿,母亲狠心地将他们抛弃路边,远走高飞。其中一个孩子死去了,另外两个则被马戏团收养——他们永远长不大,像两个皱巴巴的小老头——供人取乐,羞辱。

    两个幸存的孩子自幼就吞下了人世间所有的负面情绪,他们逃出马戏团,来到一处镇子里,伪装成不谙世事的弃婴,被好心人收养后展开了一系列报复计划。结局令人哑然:被识破诡计的婴儿无处躲藏,于是划开了生母的肚子,重新钻回子宫里,用来到这个世界时的姿势离开人间。

    美国高分恐怖电影《孤儿怨》几乎讲了个一模一样的故事,被收养的9岁女孩艾斯特,实际上是个33的成年人,她伪装成少女,不断屠杀,复仇......《孤儿怨》上映于2009年,而《三减一等于几》早在2001年就出版了,很多人质疑《孤儿怨》有抄袭借鉴的嫌疑,如果我们的导演和编剧早一点发现这部作品,结果又会如何呢?

    人生没有如果。

    悬疑和恐怖的真相

    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从同学口中听到过一个无比“真实”的故事。

    说的是在火车站附近聚集着一些风尘女子,从事着隐秘的皮肉生意。她们有些在接待客人后不慎怀孕,但是出于面子金钱职业等考虑,只好选择流产。那些不幸被流掉的还未成型的胚胎,就被扔在火车站后面的垃圾桶里。据说,不少晚上路过那里的人,可以听见婴儿尖锐的啼哭。

    这个故事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还做了噩梦。我常跟别人提起这件事,说不上是吹嘘还是什么,仿佛自己亲身经历过。终于有一天,我鼓起勇气走到那里, 猛地打开垃圾桶,愣住了:里面只有几块破烂的砖头。

    也许所谓的恐惧和悬疑,就是走向这个垃圾桶的过程。

    在周德东眼中,恐惧是有极限的,而作家的任务,就是不断挖掘这个极限:

    实际上任何的恐怖都是有极限的。

    就像黑夜的深度。黑夜的深度也是有极限的,有时间刻度。

    人类的恐怖极限是固定的,任何人到达之后即使怎么开凿,怎么挖掘,怎么想像,它都不会加深。

    恐怖小说优劣的区别仅仅在于选择什么路线(或者说开凿什么路线)走向这个极限———路线越顺畅,越直接,小说越掉价;路线越曲折、越漫长、越回转(最好像一团解不开的乱麻像迷宫)小说越升值。这是技术问题。

    在前往恐怖极点的一路上,曲里拐弯,让读者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压迫,越来越惶恐———恐怖就是如履薄冰地担心自己魂飞魄散。

    到了!

    不过那里是恐怖的极限,不是恐怖小说的终点。小说还得继续干些事情。

    干什么呢?凿这个极限。前面说了,这个极限是无法加深的。是的,无法加深。凿着凿着,你就明白我在干什么了———恐怖的极限漏了一个窟窿,一缕阳光射进来,读者看到了它背面。

    周德东就是那个最优秀的凿洞者。

    后记:

    很早以前就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向更多人介绍我最喜欢的作家和作品,但是由于懒惰始终没有动笔。我从小就喜欢恐怖悬疑文学,但是直到2012年才无意中接触到周德东的作品,从此,只要他有了新作,不管是网络付费还是实体书,都会想办法弄到手一饱眼福。2013年,我循着周德东的足迹在天涯论坛以“日记说”的笔名连载悬疑恐怖故事(这里是他曾经活跃的地方),又从创作者的角度感受到了悬疑文学的另一层魅力,也就是周德东所说的“开凿”过程。

    周德东的悬疑小说是很硬核的,至于为什么大多数都没有翻拍成电影,除了技术层面的原因,我想,主要还是主题过于现实,而绝大多数人阅读悬疑小说,往往是抱着消遣的目的,只要惊险刺激就足够了,这也是为什么蔡骏周皓晖南派三叔这些人的受众很广(也偏低龄化),作品很容易改编成电影,而周德东却始终比较低调。当然,据我了解,周德东的读者大多也非常低调,他们大多是有阅历的人,对于喜欢的作家,总是抱着默默支持的太多,这是一种非常舒服的状态,作者安心写作,读者安心阅读,不吵不闹。

    说归说,如果真要领略周德东作品的魅力,还是请大家去看原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国产悬疑片失望,是因为你没读过周德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xctctx.html